掩耳盗钟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yǎn ěr dào zhōng ㄧㄢˇ ㄦˇ ㄉㄠˋ ㄓㄨㄙ

    掩耳盗钟(掩耳盜鐘) 

    见“ 掩耳盗鐘 ”。

    亦作“ 掩耳盗钟 ”。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 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曲取相谐,掩耳盗鐘,自云无觉,詎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 明 杨慎 《希夷易图》:“《后天图》见於 邵伯温 之序。 朱子 因其出 希夷 而讳之,殆掩耳盗钟也。”

  • 基本含义
    掩盖自己的耳朵去偷钟,比喻明知故犯,自欺欺人。
  • 详细解释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相传有个人想偷一座庙里的钟,但担心被钟声吵醒,于是他把自己的耳朵掩盖住,然后偷偷地去拿钟。然而,尽管他听不到钟声,但其他人都能听到,所以他的偷盗行为最终还是被发现。因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明知故犯,自欺欺人的人。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明知故犯、自欺欺人的人或者行为。比如,当一个人明明知道他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却选择掩盖自己的错误或者欺骗自己和他人时,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想偷一座庙里的钟,但他担心被钟声吵醒,于是他掩盖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偷地去拿钟。然而,尽管他听不到钟声,但其他人都能听到,所以他最终还是被发现。这个故事通过形象生动的情节,告诉人们明知故犯、自欺欺人是徒劳无益的。
  • 成语结构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掩耳盗钟”。每个字的含义和拼音如下:掩:掩盖耳:耳朵盗:偷窃钟:钟
  • 例句
    1. 他明明知道这个计划是错误的,却选择掩耳盗钟,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2. 这个人总是掩耳盗钟,不愿意面对现实,所以他一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故事情节和成语的字面意思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掩盖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偷地去拿钟。这个画面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的成语和故事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和它们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明明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却选择掩耳盗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初中生:他明明知道这个计划是错误的,却选择掩耳盗钟,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高中生:她明明知道这个决定会给她带来麻烦,却选择掩耳盗钟,继续做下去。大学生:他明明知道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却选择掩耳盗钟,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