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庠
yì xiáng
  • 拼 音:yì xiáng
  • 注 音:ㄧˋ ㄒㄧㄤ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明 清 时称县学为邑庠。《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謁先圣于邑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 成 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 绅 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

  • 基本含义
    邑庠指的是古代的城邑学校,也可以用来形容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的作用。
  • 详细解释
    邑庠由两个部分组成,邑指的是古代的城邑,庠指的是学校。邑庠原本是指古代城邑中的学校,主要是用来培养和教育年轻人。这个成语后来引申为形容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的作用,强调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使用场景
    邑庠可以用来形容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的作用。它可以用在教育宣传、教育活动的宣传、教育相关的文章等场景中。
  • 故事起源
    邑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城邑学校。在古代,城邑学校是培养和教育年轻人的重要场所,为他们提供知识和教育。邑庠这个成语后来引申为形容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的作用。
  • 成语结构
    邑庠由两个部分组成,邑和庠,邑指的是古代的城邑,庠指的是学校。
  • 例句
    1. 教育是邑庠,培养人才的摇篮。2. 邑庠之道,乃国家兴盛之基石。
  • 记忆技巧
    可以将邑庠记忆为“城邑中的学校”,并通过想象古代城邑中的学校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城邑学校和教育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学校就像是一个邑庠,老师们教我们知识,让我们成长。2. 初中生:邑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将来做好准备。3. 高中生:邑庠之道是国家兴盛的基石,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