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恐慌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核恐慌 -简介

    核恐慌就是人们对核辐射产生放射性物质对其身体及生产生活所造成严重危害的恐惧心理。

    具体表现

    1、谣言四散

    核恐慌最大的表现在于在信息不实的情况下传播各种谣言。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危机发生后,人们互相打听:核电站是否失控?自己会不会遭到核辐射?此时,各种真假难辨的说法层出不穷,流言开始在微博和短信上传播,恐慌在人群中蔓延。满天飞的信息中,大家难辨真假。

    2、哄抢资源

    由于担心核辐射造成食物的污染,出现哄抢资源,造成物价紊乱。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由于传言吃碘可防辐射,中国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碘盐抢购潮,由此还造成了碘盐的涨价。

    3、盲目排斥核能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核能在提供大量能源的同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核恐慌导致一些人盲目排斥核能,认为核能有百害,应该停止核能。

    应对措施

    1、普及核知识

    核到底有多大危害,怎样避免。这些有关的核知识应该多去了解。 举了例子来说,一个人如果在核电站边坐上一年,他所受到的核电站辐射,还没有他在国内从南方到北方往返飞行一次受到的辐射多。2011年3月15日,新闻报道东京检测到核辐射超标,造成了很多人的恐慌。但了解核知识的人便能判断出,这样单位的辐射量还远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

    2、核信息需要更透明

    信息的及时公开,是遏制谣言和恐慌情绪最有效的武器。不管未来核辐射是否会影响到中国,有关方面都应该未雨绸缪,把核安全、核辐射的常识科普给公众,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能止谣言的智者。如果发生事故,也要及时公布相关信息,遏制谣言的传播。

    3、不信谣言 不跟风抢购

    担心日本核泄漏扩散,国内刮起“抢盐风”,市民疯抢碘盐和碘药片,对此,专家认为非常荒谬,“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市民完全没有必要预防服碘,更没有必要盲目抢购碘盐。”事实上,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远未形成最坏的结果,即便发生核燃料的泄漏,影响到中国的含量至多也不足万分之一;至于核辐射污染海水,乃至影响到盐的质量,甚至引发大规模碘盐抢购的行为,更是无稽之谈。

  • 基本含义
    形容人们对核能或核武器可能带来的危险感到恐慌。
  • 详细解释
    核恐慌是由“核”和“恐慌”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核指核能或核武器,恐慌表示恐惧和不安。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核能或核武器可能带来的危险感到恐慌和惊慌失措的心情。
  • 使用场景
    核恐慌常用于描述人们对核能或核武器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和恐慌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核能事故或核战争威胁下的紧张和恐惧。
  • 故事起源
    核恐慌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核能和核武器的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核能和核武器的潜在危险感到恐慌,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 成语结构
    核恐慌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核”和“恐慌”。
  • 例句
    1. 他听到核能事故的消息后,陷入了核恐慌之中。2. 这次核试验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核恐慌。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核恐慌这个成语与核能和恐慌这两个词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在核能或核武器的威胁下,人们感到恐慌和不安,从而形成了核恐慌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核能、核武器以及核恐慌相关的知识,了解核能的发展历程、核能事故的影响以及国际上关于核武器的非扩散政策等内容,以增加对核恐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听说核恐慌是指人们对核能或核武器可能带来的危险感到恐慌。
  • 2. 初中生
    核恐慌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核能或核武器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和恐慌的情绪。3. 高中生:在核恐慌的背景下,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推动核武器的非扩散和裁军进程。
  • 4. 大学生
    核恐慌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核能的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