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范
yí fàn
  • 拼 音:yí fàn
  • 注 音:ㄧˊ ㄈㄢ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礼法,礼仪。《晋书·谢安传》:“ 安 虽处衡门,其名犹出 万 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南史·袁湛传》:“ 愍孙 峻於仪范, 废帝 倮之迫使走, 愍孙 雅步如常。”《隋书·儒林传·马光》:“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
    (2).仪容,风范。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濠梁 人 南楚材 者,旅游 陈 潁 。岁久, 潁 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 明 张居正 《答南司徒马钟阳书》:“公昔在司农,僕忝胄监,以官曹之伊邇,幸得时时瞻仪范,奉清论,盖倾者久矣。”
    (3).作为典范。 唐 柳宗元 《送濬上人归淮南觐省序》:“其有修整观行,尊严法容,以仪范於后学者,以为持律之宗。” 宋 司马光 《策问五道》之四:“《诗》、《书》、《春秋》,皆圣人所以仪范后世也。”《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十年》:“詔询访 庄圣皇后 、 昭睿顺圣皇后 、 徽仁裕圣皇后 仪范中外之政,以备纪録。”
    (4).典范,表率。《元典章·刑部七·官民奸》:“专治一方,为民仪范。”

  • 基本含义
    指人的仪表端庄大方,举止得体,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 详细解释
    仪范是由“仪”和“范”两个字组成的成语。“仪”指人的仪表和举止,是指人的外在形象;“范”指榜样和规范,是指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仪范形容一个人的仪表举止端庄大方,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 使用场景
    仪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仪表和举止得体,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可以用于赞美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也可以用来教育和引导他人。
  • 故事起源
    关于仪范的具体故事起源暂无明确记载,但仪范作为一个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被重视和强调。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仪表举止,因此仪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 成语结构
    仪范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单独的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的仪范举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这位老师不仅教学有方,而且仪范高尚。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仪范这个成语:1. 将“仪”和“范”两个字分开记忆,理解其各自的含义。2. 想象一个人端庄大方的仪表和举止,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仪范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仪态万方、品德高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有良好的仪范,待人接物要有礼貌。2. 初中生:作为学生代表,我会以仪范为榜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3. 高中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展现出仪范大方的形象,给人留下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