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详细解释
-
- 词语解释
- zuò ér dài bì ㄗㄨㄛˋ ㄦˊ ㄉㄞˋ ㄅㄧˋ
坐而待毙(坐而待斃)
见“ 坐以待毙 ”。
-
- 基本含义
- 坐下来等待死亡或失败,不积极行动
-
- 详细解释
- 指对困境或危险无动于衷,不采取任何行动,任由事态发展,最终导致失败或灾难。
-
- 使用场景
- 可用于形容某人对问题漠不关心,缺乏积极应对的态度。也可用于批评某人不主动解决问题,而是等待问题自行解决的情况。
-
- 故事起源
- 成语“坐而待毙”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范蠡的人,他曾是一个有名的智者和谋士,但因为某种原因,他放弃了官职,选择隐居在洞庭湖边的船上。有一天,他在湖边的船上看到一只鱼,它游得非常快,而另一只鱼却一直在原地等待,最终被捕食者吃掉。范蠡观察后颇有感悟,认识到自己不能坐而待毙,而应主动行动,积极应对问题。
-
- 成语结构
- 主语“坐”表示被动的状态,“待”表示等待,“毙”表示死亡或失败。
-
- 例句
- 1. 他不愿意面对问题,只是坐而待毙。2. 在这个困境中,我们不能坐而待毙,必须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坐在一张椅子上,等待着死亡或失败的情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的智者和谋士的故事,如《左传》中的范蠡、《史记》中的张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等到明天才做作业,那样就是坐而待毙了。2. 初中生:面对考试,我们不能坐而待毙,要积极复习。3. 高中生: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不能坐而待毙,要主动寻找机会。4. 大学生:面对挑战,我们不能坐而待毙,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