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zá shī
  • 拼 音:zá shī
  • 注 音:ㄗㄚˊ ㄕㄧ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谓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文选》有杂诗一目,凡内容不属献诗、公宴、游览、行旅、赠答、哀伤、乐府诸目者,概列杂诗项。即有题如 张衡 《四愁》、 曹植 《朔风》等,内容相近,亦归此项,如 王粲 、 刘桢 、 曹植 兄弟等作皆即以“杂诗”二字为题,后世循之。《文选·王粲<杂诗>》 李善 注“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唐 李周翰 注:“兴致不一,故云杂诗。” 清 桂馥 《札朴·杂诗》:“案《文选》 王仲宣 、 刘公干 、 魏文帝 、 陈思王 、 嵇叔夜 、 傅休奕 、 张茂先 、 枣道彦 、 左太冲 、 张季鹰 、 张景阳 、 王景立 皆有杂诗。”

  • 基本含义
    指杂乱无章的诗歌作品。
  • 详细解释
    杂诗是一种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诗歌作品,其特点是没有特定的题材和结构,常常包含各种各样的元素和主题。杂诗可以包括抒情、咏史、议论、描写自然景物等多种类型的诗歌,因此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 使用场景
    杂诗常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适用于各种场合和情境。可以用于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对历史的追忆、对社会的批判等。
  • 故事起源
    杂诗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杂诗》是最早使用这个词语的作品,他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命名为“杂诗”,意味着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
  • 成语结构
    杂诗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常常写杂诗,内容丰富多彩。2. 这首杂诗中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杂诗”这个词语:1. 关联记忆:将“杂”字与“杂乱无章”联系起来,将“诗”字与“诗歌作品”联系起来,形象地理解词义。2. 创造联想:想象一幅画面,画面中有各种各样的诗歌元素和主题,这就是一幅杂诗的画面。
  • 延伸学习
    如果对诗歌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了解不同的诗歌类型和风格,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读杂诗,因为它们很有趣,有时候会给我带来惊喜。2. 初中生:老师让我们写杂诗,我觉得很难,因为要注意内容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3. 高中生:杂诗是我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我喜欢用诗歌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