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光
zhú guāng
  • 拼 音:zhú guāng
  • 注 音:ㄓㄨˊ ㄍㄨㄤ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竹林中的光影。 唐 杜甫 《屏迹》诗之二:“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宋 杨万里 《又题寺后竹亭》诗:“行尽空房忽画阑,竹光和月入亭寒。” 元 马祖常 《石田山居》诗之七:“竹光浮昼碧,花蕊颺春红。”
    (2).谓竹子表皮光滑。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沉光禄 子大 、 许明府 子逊 ,二人齐名。 沉 如:‘竹光晨露滑,池静夜泉生。’……真 少陵 也。”

  • 基本含义
    指竹子在阳光下的光泽,比喻人品德高尚、清廉正直。
  • 详细解释
    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具有坚韧、纯洁、谦逊等特征。竹光这个成语来源于竹子在阳光下散发出的光泽,比喻人的品德高尚,正直无私,不受外界诱惑,保持自己的纯洁和谦逊。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清廉正直的情况。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操守和道德修养。也可以用来自我要求,提醒自己保持清廉正直的态度。
  • 故事起源
    成语“竹光”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故事讲述了晋朝时期,有一位叫做竹光的官员,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保持清廉正直的操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和赞扬。因此,后来人们用“竹光”来形容品德高尚、清廉正直的人。
  • 成语结构
    主语是“竹光”,没有宾语。
  • 例句
    1. 他的品德高尚,真可谓是竹光。2. 她一直保持着竹光的操守,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记住竹子在阳光下的光泽,来联想竹光这个成语的含义,即品德高尚、清廉正直。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竹子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他与品德高尚、正直相关的成语,如“松柏之志”、“丹心如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像竹光一样,保持纯洁的心灵。2. 初中生:我希望将来成为一个竹光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3. 高中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保持竹光的品德非常重要。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要树立竹光的形象,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