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何
yú hé
  • 拼 音:yú hé
  • 注 音:ㄧㄩˊ ㄏㄜ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为何;如何。《诗·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唐 王季友 《滑中赠崔士瑾》诗:“十年前见君,甲子过我寿;于何今相逢,华髮在我后?”
    (2).什么。于,助词。 汉 张衡 《西京赋》:“林麓之饶,于何不有!” 晋 左思 《蜀都赋》:“异类众伙,于何不育!”
    如何。《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 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圣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於何用之?废以为刑政。’”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 何氏 之从学,兰蕙已满畹。於何玩其光,以至岁向晚。”

  • 基本含义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询问原因、目的、理由等。
  • 详细解释
    成语“于何”是由介词“于”和疑问代词“何”组成的。在古代汉语中,“于”表示在、于、对于等意思,“何”表示什么。它们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询问“是什么”或“为什么”。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疑问,询问某事的原因、目的、理由等。
  • 使用场景
    成语“于何”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用于询问事物的原因、目的、理由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它来询问为什么某个人做了某件事情,或者询问某个事件的背后原因。在写作中,也可以用它来引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 故事起源
    成语“于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阶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于何”这个疑问句,用于询问事物的原因、目的、理由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疑问句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成语“于何”。
  • 成语结构
    成语“于何”的结构比较简单,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介词“于”和疑问代词“何”。
  • 例句
    1. 你为何要离开家乡去远方工作?2. 他们于何时离开的?3. 这个问题于何处解答?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记忆成语的构成和基本含义来帮助记忆成语“于何”。将“于”理解为“在”、“对于”,将“何”理解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基本含义。此外,可以尝试将成语与具体的例句结合起来记忆,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成语“于何”相关的成语和疑问句的用法,可以进一步扩展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疑问句相关的成语,如“何苦”、“何必”等,以丰富自己的汉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们为何要学习数学?2. 初中生:我不明白,为何他会这样对我?3. 高中生:面对困难,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为何要坚持下去?4. 大学生:对于人生的意义,我常常思考于何处。以上是关于成语“于何”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