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纹绿鹎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拼音:zòng wén lǜ bēi

    纵纹绿鹎

    中 文 名:纵纹绿鹎

    物种分类:雀形目PASSERIFORMES→鹎科Pycnonotidae→鹎属Pycnonotus striatus

    拉 丁 名:Pycnonotus striatus

    英 文 名:Striated Green Bulbul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南部。在我国分布面积狭窄,种群数量不丰富,属稀少种类,应注意保护。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到印度东北部支、那北部阿萨姆等东喜马拉雅山以及缅甸北部、老挝、越南、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

    分布状况:亚种paulus罕见于云南西南部,亚种arctus见于西藏极东南部及云南。

    迁徙:留鸟,不迁徙野外鉴别特征:中等体型而具冠羽的橄榄绿色鹎。下体密布浅黄色纵纹,上体橄榄色带细白色纵纹。眼圈黄色。仅有的另一种具纵纹的绿色鹎是纹喉鹎,但其背及腹部无纵纹。虹膜-红褐;嘴-黑色;脚-灰褐。体长20-24cm。头绿褐色具明显的冠羽,其上具细的白色纵纹。上体橄榄绿色具细的白色纵纹。眼圈浅黄色。喉和尾和覆羽黄色,其余下体暗灰黑色具黄白色纵纹。绿翅短脚鹎外形、大小和羽色与之较为相似,但绿翅短脚鹎头无冠羽,且头部为栗褐色,喉亦不为黄色而为灰色,亦可明显与之区别。

    形态描述:额基和眼先上方绿黄色,眼先黄色,眼周浅黄色,颊和耳羽暗灰褐色具污白色纵纹;嘴基黄色,其余头从额到枕,包括羽冠橄绿褐色有的标本呈暗褐色具白色羽干纹。上体包括两翅表面和尾上覆羽橄榄绿色,枕、上背、肩具宽的白色纵纹,往后白色纵纹逐渐变窄,到尾上覆羽仅羽轴为白色。尾羽暗褐色,外翈橄榄绿色,往尖端逐渐变为橄榄褐色,外侧2-4枚尾羽内翈先端淡黄色,尾羽下面橄榄黄绿色。下体颏为黄色或橄榄黄色,喉部亦为黄色、但较淡呈淡黄色,羽端缀暗灰黑色小斑点。胸、颈侧和两胁暗灰褐色具宽的黄白色纵纹,至腹中央灰褐色渐淡,黄色增加,纵纹不显,尾下覆羽鲜黄色。

    叫声:高而圆润的哨音tyiwut;三音节的whee-too-wheet叫声及响亮的pyik…pyik声。鸣声为成组的颤鸣及吱吱声。

    生境:常成群活动在高大乔木顶部,有时亦到小树和灌丛中活动。一般不远飞,多做短距离飞行,即使受到干扰,至多飞几米或10多米即停下,但在空旷地方亦飞得较快和较远。性较驯善,亦爱鸣叫,鸣声清脆而高亢,多为’七-巧’或’辉-吐-辉’反复重复的双音或三音节声。

    体型:雄性体重42-58g,雌性45-62g;雄性体长196-250mm,雌性208-250mm;雄性嘴峰15-18mm,雌性14-17mm;雄性翅102-114mm,雌性100-109mm;雄性尾94-111mm,雌性92.5-109mm;雄性跗蹠18-21mm,雌性17-21mm。

    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种子、野樱桃、核果、草莓、浆果和其他果实。

    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 1200-2500m 的茂密森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竹丛和灌木丛中,距地高0.8-1.5m,隐蔽甚好。巢为杯状,主要由细枝、草茎、草根等材料构成,有的还有苔藓、蛛网等材料,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每窝产卵3枚,卵白色、具粉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 22.4mm × 16.3mm。

    习性:性活泼,6~15只鸟结成吵嚷群体。栖于山区常绿林。

  • 基本含义
    形容文采或笔力出众。
  • 详细解释
    纵纹是指字画纹路,绿鹎是指绿色的鹦鹉。纵纹绿鹎形容文采或笔力出众,像画家的笔法纹理一样独特而出色。
  • 使用场景
    多用于称赞文学或艺术作品的优秀和出色。
  • 故事起源
    纵纹绿鹎这个成语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东篱乘凉录》。杨慎用“纵纹绿鹎”来形容他的好友和同僚周德清的文章写作技巧。
  • 成语结构
    纵纹绿鹎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由“纵纹”和“绿鹎”两个词组成。
  • 例句
    1. 他的文章纵纹绿鹎,引人入胜。2. 那位画家的作品纵纹绿鹎,给人以美的享受。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纵纹和绿鹎形象化,想象一只绿色的鹦鹉站在一张有纹路的纸上,展示出独特和出色的笔法。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杨慎和他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用于赞美文学和艺术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画的画纵纹绿鹎,老师夸奖了我。2. 初中生:她的诗歌纵纹绿鹎,读起来非常有感觉。3. 高中生:他的小说纵纹绿鹎,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4. 大学生:他的论文纵纹绿鹎,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