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者
yè zhě
  • 拼 音:yè zhě
  • 注 音:ㄧㄜˋ ㄓㄜ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官名。始置于 春秋 、 战国 时, 秦 汉 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 南朝 梁 置谒者台,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 陈 及 隋 皆因之。 唐 改为通事舍人。
    (2).官名。 东汉 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 后魏 、 北齐 有中谒者仆射, 隋 唐 改称内谒者,概以宦官充任。 宋 以后废。
    (3).官名。使者的别称。 汉哀帝 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4).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文物》1976年第10期:“简五:谒者二人。简文所说的谒者,不是职官的专名,是泛指一般传达、通报的奴仆。据 凤凰山 其他墓葬遣策的记载,谒者的身份为‘大奴’。”
    (5).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謁者,主赞宾客也。”

  • 基本含义
    指前来拜访的客人或宾客。
  • 详细解释
    谒者是指前来拜访的客人或宾客。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官员接待客人的礼节,宾客到达官方场所时,需要谒见主人。谒见即是一种尊敬的方式,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和礼节。在现代汉语中,谒者常用来形容受到尊敬的客人。
  • 使用场景
    谒者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受到尊敬的客人,也可以用于形容受到重视和礼遇的访客。比如在工作场合,当有重要客户或高级官员来访时,可以使用谒者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 故事起源
    谒者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四年》中。故事描述了鲁国的公子骆谒见了晋国的公子重耳。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和礼遇,也强调了主人的待客之道。
  • 成语结构
    谒者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谒”表示拜访,第二个字“者”表示人。
  • 例句
    1. 今天公司有几位重要的谒者,我们要安排好接待工作。2. 他作为一位知名学者,被邀请作为谒者出席了这次国际会议。
  • 记忆技巧
    可以把谒者的发音“yè zhě”与“野猪”进行联想,想象一群野猪前来拜访,表示受到了重视和尊敬。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拜访和礼仪相关的成语,如“拜访”、“礼貌”、“客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我家来了一位重要的谒者,我要好好接待他。2. 初中生:作为学校的代表,我要向来访的谒者展示我们学校的优秀。3. 高中生:当一位谒者来到我们的学校时,我们要以礼相待,展示我们的风采。4. 大学生:作为学生会主席,我要亲自接待来访的谒者,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