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查词语

成交金额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基本解释

 成交金额(AMO)表示每日已成交证券金额的数据。该指标没有计算公式,需要设置三条移动平均线,参数分别是M1=6,M2=12,M3=24。

详细解释


 简介

成交金额(AMO)表示每日已成交证券金额的数据。

例如,同样1000亿的成交金额,1000点时和3000点时的成交不是一个级别的。股市的涨跌不完全取决于资金,但没有资金是万万不能的。目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以沪市为例,成交金额的大小和行情的关系大致以1000亿为分界线,1000亿以下无行情。

成交金额能维持在1000亿以上,可以判定是强势,上升是主基调,这也是本博一直关注此轮回调成交金额是否会萎缩到1000亿以下的原因。只要1000亿的水平保持住,行情就没完,就有戏。

成交金额1500以下,行情强势但上攻有困难,有行情但难有大行情。1500-2000亿是上攻需要量,而且比较健康,持续时间长而且扎实。2000亿以上行情会走得很强,但多方消耗过大,气势磅礴却不能长久,超过2500亿绝对是杀敌一千自损1200,得不偿失,是一轮涨势终结的标志。

应用法则

1、成交金额大,代表交投热络,可界定为热门股。

2、底部起涨点出现大成交金额,代表攻击量。

3、头部地区出现大成交金额,代表出货量。

4、观察成交金额的变化,比观察成交手数更有意义,因为成交手数并未反应股价的涨跌后所应支出的实际金额。

信号特征

1、样本时间区间:1998年1月至2003年5月成交金额与市场强弱度成正比,通过成交金额的经验数值判断弱市。两市底部的日均成交量绝对值基本维持在40亿-90亿之间。日均成交金额90亿-100亿为弱市,90亿以下为极弱市。在1998年和2002年,分别都有连续3个月以上的时间,日均成交金额都在90亿以下,这两年市场都处在极弱状态,基本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日均成交金额的数量变化以及其变化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市场的强弱程度,坚决回避在熊市进场操作。

2、根据日均成交金额连续在90亿以下的时间来判断市场底部。如果两市日均成交金额连续3个月以上在90亿以下,市场相对底部基本可以确认,反弹一触即发。成交金额在90亿以下的时间越长,市场底部的可靠性越强,市场未来的反弹力度也越大。

日均成交金额连续在90亿以下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2—1998.3,1998.7—1998.8,1998.12—1999.4,1999.10—1999.12,2002.8—2002.12。持续最长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12—1999.4和2002.8—2002.12,均为5个月,与之相对应的,大盘指数也屡创新低,并进入底部确认区域,随之大盘产生强劲反弹。例如,在1999年,两市成交额在连续5个月徘徊在90亿以下,上证指数于1999年5月17日创下1047.83的低位,然后就走出了轰轰烈烈“5·19”行情,大盘在33个交易日里反弹最高至1756.18,最高涨幅达67.60%;同样的,2002年8月到12月,两市成交额在连续5个月徘徊在90亿以下,上证指数于2003年1月6日创下1311.69的低位,随后就走出了以大盘蓝筹股为代表的反弹行情,于4月16日反弹最高至1649.60,最高涨幅达25.76%。

3、股指见底反弹的高度和反弹持续的时间长度取决于是否能保持巨量的成交金额。从表1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如果两市日均成交金额从100亿以下增加到150亿—200亿将产生短期反弹,中级上涨行情需要成交金额达到200亿以上,且资金供应量必须具备持续性,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供应,成交金额一旦萎缩也就预示着反弹行情的结束。例如2002年3月、6月份成交金额分别为222.55亿和203.53亿,4月份和7月份就分别陡降为136.66亿和136.35亿,反弹行情也戛然而止。

4、牛市行情中的日均成交金额数据特征。从表1中可以分析得出,大盘要完成上涨50%以上的行情则成交金额必须达到400亿以上,全年牛市行情则成交金额必须连续6个月以上的时间保持在200亿以上。(此处的“成交金额”都是一个月内的日均成交金额,而不是某一个交易日或某几个交易日的成交金额。——笔者注)例如,从表1中可以看到,1999“5·19”行情,该年6月日均成交金额为407亿,但由于1999年成交金额在200亿以上的时间只有6月和7月,因此“5·19”行情也只持续了1个多月;反观2000年大牛市,该年2月日均成交金额为523亿,高于1999年的407亿,并且与历年最为不同的是,2000年1月到8月的日均成交金额都保持在200亿以上,这是大牛市行情持续长达一年的真正原因。

5、利用年初的成交金额特征发觉大牛市的端倪。从表1中我们可以观察出,每年中国股市的日均成交金额数据呈现倒“U”型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即年初和年末成交金额萎缩,3—6月的日均成交金额逐渐膨胀至高点;与此相对应,除非是全年大牛市行情(如2000年),大盘指数在年初和年末基本位于低点,高点则大多集中在6月这一敏感月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股市属于“资金推动市”的特征。我们观察作为“大牛市”的2000年1月的日均成交金额,发觉它有如下异常之处:1)成交金额较上年12月增大2倍以上;2)年初成交金额即突破200亿,达到中期行情的成交量级别;3)后续月份成交金额继续放大且维持在200亿以上。因此,我们可以把以上三大特征作为我们判断大牛市的一种参照,应用于我们的投资实践。

6、根据成交金额的经验数值结合股指走势实现成功逃顶。在前面我们谈到了市场反弹乃至反转所需要达到的成交金额数量级。例如150亿是短期反弹,200亿才能推动中级上扬行情,大牛市行情则需要400亿成交金额,我们可以把成交金额是否有效跌破这些量级标准作为我们选择退场观望的依据之一。从投资的稳健性考虑,建议投资者可结合股指的走势(在中级行情进行了一段时间,股指上扬20%以上),将20日平均成交金额是否跌破200亿作为减仓操作或出场观望的信号指标。根据此指标,投资者可分别在1999年7月初、2000年8月25日、2000年11月21日、2001年6月14日、2002年3月12日、2002年6月26日实现成功逃顶(以上日期分别为该年20日平均成交金额首次跌破200亿成交金额的交易日)。

市场趋势

如果说换手率指标有助于分析个股的交投情况,那么分析大盘的运行态势则可以借助于成交金额这一指标。由于小盘股换手率10%以上就达到警示水平,而大盘股则要达到20%以上,所以涉及到整个市场以换手率来计算并不具有代表性。另外,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板块的冷热也会出现明显的分化。这样,在判断整体市场运行格局方面,便需要借助成交金额来进行分析。

不过,单纯分析某个交易日的成交金额往往不具备借鉴意义。如上证综合指数5月9日、5月28日、5月30日的成交金额均处于较为相近的天量水平,但5月9日为中途上升阶段,5月28日为接近顶部的上升阶段,5月30日为触及顶部后的下跌阶段。所以,分析单日成交金额很难对后势走向作出明确客观的判断。那么,该如何理解“天量天价、地量地价”的股市谚语呢?

从历史上看,“天价天量”的市场惯例从未被颠覆过。2003年至2005年各月份的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显示,2003年的年内单月日均成交金额最高的月份是3月,4月便形成了年内高点。2004年的单月日均成交金额最高的月份是2月,当月的最高点和4月年内高点十分接近。2005年8月、9月的日均成交金额为年内最高水平,虽然当年的年内高点在2月份出现,但当时为下跌阶段,在下半年的上涨阶段,8月、9月两度在1200点形成了下半年的年内高点。由此可见,在上升阶段,单月的日均成交金额创年内天量,则当月的高点与年内的高点相同或相似。另外,从2003年至2005年,我们可以总结出:单月日均成交金额在200亿元以上为警示水平。

另外,在下跌阶段单月的日均成交金额呈地量水平,也预示着底部的形成。如2003年8月、9月、10月连续三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低于100亿元以下,11月便形成了年内最低点,而10月的最低点也接近年内最低点。2004年的年内低点在12月份形成,而单月日均成交金额下至100亿元以下水平的仅有8月、12月,而9月的最低点距离年内最低也较为接近。2005年6月大盘跌至1000点之下,形成超级大型底部,同年5月的日均成交金额便创出了年内最低水平。可见,地量地价的定理也十分有效。不过,形成地量后的次月形成底部的概率较大。另外,从2003年至2005年,我们可以总结出:单月日均成交金额在100亿元以下为警示水平。

然而,随着股改实施对价和后续限售股的解冻,二级市场的流通市值迅速增加,同时二级市场的财富效应,吸引大量新增资金入市,使得以往年度总结出的一些规律需要进行调整。2006年至2007年5月,原来200亿元的顶部警示设置已经失效,而在大盘迭创新高的过程中,100亿元的底部警示设置也失去了效用。不过,这并不能否认“天量天价、地量地价”的惯例,仅是具体数值需要调整而已。如2006年8月的日均成交金额创下当年下半年最低水平,而当月股指则形成了下半年最低点。

成交金额经过改良后的单月日均成交金额对判断大盘走势较为有帮助。当然,任何指标都不是万能的,个别情况下,也有失效的时候,需要借助其它指标共同分析研判,才会提高判断的准确率。由于单月日均成交金额以单月为时间单位,虽然减弱了单个交易日的失真影响,但仅能判断中长期走势,对做短线投资的朋友作用不大。另外,实际结果显示,有时候出现地量的次月才可能形成底部,因此,在实际操作上会有一定的延后效应。一般投资者较难获得单月日均成交金额的数据,不过证监会网站中会披露前一个月的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以及以往的历史数据,大家不妨试试。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