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腊
fú là
  • 拼 音:fú là
  • 注 音:ㄈㄨˊ ㄌㄚ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伏臈 ”。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顺之 《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 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 钱谦益 《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唐 白居易 《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 基本含义
    指冬天将至,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也指岁末年终。
  • 详细解释
    伏腊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伏”表示隐藏、藏匿,而“腊”则指冬天的最后一个月。因此,伏腊的基本含义是指冬天将至,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它也用来指代岁末年终,意味着一年的工作和生活即将结束。
  • 使用场景
    伏腊常常在描述岁末年终的时候使用,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对新一年的展望和期待。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冬天来临的景象,比如寒冷的天气、萧条的景象等等。
  • 故事起源
    伏腊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在古代,人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事活动对于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伏腊一词最初是用来指代农民们在冬天来临之前,准备好冬季的工作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伏腊的含义逐渐扩大,成为了描述岁末年终的词语。
  • 成语结构
    伏腊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伏”和“腊”分别代表着隐藏、藏匿和冬天的最后一个月。
  • 例句
    1. 今年的伏腊,我打算好好休息一下,充实自己。2. 伏腊的寒风吹过,整个城市都笼罩在冬天的气息中。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伏腊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在冬天来临之前,人们将自己藏匿起来,准备迎接寒冷的冬天。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伏腊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年。农历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庆祝。你可以了解农历年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来丰富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伏腊的时候,我们家里会贴春联,准备过年。2. 初中生:伏腊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保暖。3. 高中生:伏腊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为新一年制定计划。4. 大学生:伏腊的时候,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聚会,庆祝一年的努力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