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幼童留学潮 - 概述
幼童留学潮,就在中国高考生、中考生期盼“金榜题名”时,越来越多的高中、初中生加入了“弃考一族”的行列,送孩子走出国门接受国外的教育,在于人们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甚至中国的大学失去了信心,究竟多大年龄更适合出国留学其实并没有定论,对于“幼童留学潮”现象并不能得出操之过急、拔苗助长的结论来,事实上既然国外有着更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具备条件的家庭来说,选择幼童留学,其实就和买更新鲜的蔬菜、住更好的小区一样,再正常不过。
现象
2010年年底国内一家大型留学教育集团发布的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的高中以下学历(包括高中)学生所占比例已达19.75%。这些学生大多未满18周岁,还有个别的甚至是小学生。消息一出业界惊呼:幼童留学潮,已经从趋势转变为现实。
2010年沪上举行的一次年度留学总结会上,一位教育官员透露:教育部拟不再反对“留学低龄化”。要知道教育部原先从不鼓励高中及高中以下学生赴海外留学。上述种种消息传递的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又一波“幼童留学潮”,即将来临。
上一波“留学幼童”,还要追溯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1872年至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如果说第一波“幼童”肩负着远赴西洋“师夷之长技”的使命,现在的幼童出国,则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拥有的教育机会更多元,但前途未卜。
这些担心不是教育人士的分析,而是“留爸留妈”告诉我的。他们对可能的结果做好了准备,依然愿意赌一把。更让人意外的是,不少“留爸留妈”目标并不高:“我们也没想过要孩子冲击美国名校,顺顺利利读完大学就行”。“赌博”背后一个个家庭正上演着各自的挣扎,甚至“家庭战争”。
剖析
1、就好比鲍鱼虽贵,却未必人人吃得惯,裘皮大衣也未必人人穿了都中看,留学这事儿,其实同样不可能放在谁身上都适合。是否适合国外的教育模式,能否融入国外的校园环境之中,对成人留学生尚且是相当的考验,幼童留学生们当然不可能轻而易举迈过这个坎。
2、现实中失败的留学其实并非没有先例,到了国外不适应人家的文化和模式,回国之后发现国内的环境更加无所适从,“留学”留得国外呆不住,回国受不了的确尴尬。
3、对于任何一个选择幼童留学的家庭来说,他们其实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毫无顾虑,恰恰相反,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这些家庭其实无不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风险。
弊端
1、无论如何这一步几乎是“只许胜不许败”,至少对于那些出去的幼童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太多回头的余地,一旦不能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不能在国外教育中脱颖而出,他们也已不可能回来和填鸭式教育、题海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国内同龄人去比拼分数。这样的“幼童留学潮”,当然注定不会轻松。
2、尽管有着太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幼童留学潮”还是在犹豫中拿定主意,起锚远航了。的确相比“留学”的种种可能风险,无论是没有太多起色的国内大学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领域经久不变、固若金汤的种种沉疴,与其让孩子在人性的长期压抑中求生,倒不如让他们保留张扬的个性,哪怕要面对更多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幼童留学潮”与其说是对国外教育的膜拜与追逐,毋宁说是一种逃离。
3、谈及“幼童留学”,我们闭上眼想见的是一群中国家长不惜砸锅卖铁、削尖脑袋誓把孩子早早送出国门,好在争夺世界名校这条赛道上“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群即将漂洋过海的幼童和他们的“留爸留妈”,看到、听到的情况却全然不是如此。中国家长的“疯狂”、中国幼童的“脑残”,如烟般轻薄的片段与臆想,遮盖了幼童留学家庭中那些痛苦的挣扎和情非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