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
zhì zhèng
  • 拼 音:zhì zhèng
  • 注 音:ㄓㄧˋ ㄓㄥ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最中正之道。《庄子·骈拇》:“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郭象 注:“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礼记·礼运》:“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陈澔 集说:“王居其中,此心何所为哉?不过守君道之至正而已。”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先帝曰:‘兴吾六州善心者, 田兴 也。使 兴 弘吾至正,不亦可乎!’”
    (2).最正常。《史记·历书》:“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

  • 基本含义
    指极为正直、公正,没有一点儿私心或偏见。
  • 详细解释
    至正一词源自《左传·襄公十五年》,原意为“非常正直”。在现代汉语中,至正一词形容一个人非常诚实、正直,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无私。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和品德的高尚,是对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高度称赞。
  • 使用场景
    至正一词常用于夸奖一个人的正直、公正,适用于各种场景,尤其是在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方面。比如,可以用于赞扬一位法官在审判中的公正,或者称赞一个人在处理事务时的正直态度。
  • 故事起源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记载,公元前528年,鲁国的襄公在位时,有一位叫季孙的人被控诬告他人,襄公在听取季孙的辩解后,认为他的辩解非常正直,没有一点儿私心或偏见,于是称赞他为“至正”,并赦免了他的罪行。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至正”一词的来源。
  • 成语结构
    成语“至正”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这位法官在审判中一直秉持至正的原则。2. 他处理事务的态度一向是至正无私的。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至正”记忆为“非常正直”的意思,强调其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品德、道德相关的成语,如“正直无私”、“公正无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做一个至正的人,不撒谎。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以至正的态度对待每个同学。3. 高中生: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至正的律师,为正义发声。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该保持至正的学术道德,不抄袭他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