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本
zòu běn
  • 拼 音:zòu běn
  • 注 音:ㄗㄡˋ ㄅㄣ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奏本 zòuběn
    (1) [memorialize]∶臣下向皇上奏明下情;泛指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
    要不是他奏本,我不会这么惨
    (2) [memorial to the throne]∶参奏时上呈的文本

  • 详细解释

    (1).泛指上奏的文书。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吕申公不悦范希文》:“ 希文 答 元昊 书,録本奏呈。 吕 在中书自语曰:‘岂有边帅与叛臣通书!’又云:‘奏本如此,又不知真所与书中何所言也。’”
    (2).指 明 清 时为私事上皇帝的文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京职·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俗以章疏为本,不知始于何时,古未有此,今时章疏,有题本,有奏本。”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乾隆 十三年諭,向来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3).指告状。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三三回:“ 李有红 有点担心地道:‘这老汉回去一定是到中队长面前奏本去了!’”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三章:“现在咱们带走她,正好叫他抓住辫子奏本。”

  • 基本含义
    指上报或呈递文件、奏章等。
  • 详细解释
    奏本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奏”意为上报或呈递,指将文件或奏章提交给上级;“本”意为文件或书籍,指所提交的文件或奏章。因此,奏本的基本含义是指上报或呈递文件、奏章等。
  • 使用场景
    奏本多用于形容将文件或奏章呈递给上级,特别是在官方或正式场合中使用较多。这个成语常见于中国古代文献或历史故事中,用来描述官员向皇帝或上级官员递交文件或上奏的情景。
  • 故事起源
    奏本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在古代,官员需要向上级呈递文件或奏章,以向上级报告工作或请求决策。这些文件或奏章通常是精心准备的,包含详细的情况说明和建议。因此,奏本成为了形容这种呈递文件或奏章的行为的成语。
  • 成语结构
    奏本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1. 他将这份奏本亲自上交给皇帝。2. 官员们纷纷呈递奏本,希望能够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决策。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奏本”与“呈递文件给上级”这个场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官员,亲自将准备好的文件或奏章呈递给上级,以向上级报告工作或请求决策的情景。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官场文化和奏章制度的知识,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奏本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将写好的作文奏本递给老师。2. 初中生:同学们纷纷将自己的建议奏本上交给班主任。3. 高中生:学生会代表向校长递交了一份关于改善校园环境的奏本。4. 大学生:学生会成员们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奏本,向学校领导提出了关于举办大型活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