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
zhú lín
  • 拼 音:zhú lín
  • 注 音:ㄓㄨˊ ㄌㄧㄣ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竹林 zhúlín
    [bamboo forest] 竹子林
    避哨竹林中。——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英文翻译

    1.bamboo grove; bamboo forest; groves of bamboo

  • 详细解释

    (1).竹子丛生处。《山海经·大荒北经》:“﹝ 附禺之山 ﹞丘南, 帝俊 竹林在焉,大可为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众树之塕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宋 曾巩 《思政堂记》:“平畦浅槛,桂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 清 吴肃公 《江氏双节妇诗》:“翩翩两黄鵠,飞飞共竹林。” 沉从文 《边城》十八:“只见黄狗从山上竹林里跑来,知道 翠翠 上山了。”
    (2).“ 竹林七贤 ”的省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然 子夏 无亏於名儒, 濬冲 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 子夏 , 孔光 字; 濬冲 , 王戎 字。 宋 苏轼 《和拟古》之二:“酒尽君可起,我歌已三终,由来竹林人,不数 涛 ( 山涛 )与 戎 ( 王戎 )。” 清 祝洵文 《夜集汤仁侯宅赠王元倩》诗:“怀旧竹林餘 向秀 , 山阳 邻笛意凄然。”
    (3).鸟名。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通称》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 崇寧 间有贡士自 同谷 来,笼一禽,大如雀,色青,善鸣,曰竹林鸟也。”

  • 基本含义
    指隐居山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 详细解释
    竹林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象征着自由、清静、独立、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竹子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它们高大挺拔,绿叶如云,给人一种宁静、宽广的感觉。竹林成语通过描述竹林的景象,来表达对自由、独立、追求真理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 使用场景
    竹林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隐居山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状态。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文学作品、诗歌、书信、演讲等。
  • 故事起源
    竹林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在这个背景下,有一位名叫陶渊明的文学家,他厌倦了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决定放弃官职,隐居到竹林中过上简朴自由的生活。他在竹林中与竹子为伴,修身养性,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陶渊明的选择和他在竹林中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后来“竹林”成语的象征。
  • 成语结构
    竹林成语的结构是“竹林”,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明显的修饰词和动词。
  • 例句
    1. 他远离尘嚣,退隐到竹林中,过上了简朴自由的生活。2. 在竹林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自由的氛围。
  • 记忆技巧
    记忆竹林成语可以结合竹子的形象来帮助记忆。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竹林中,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竹叶的声音,让这个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回忆起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竹林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中与竹子相关的其他成语和文化内涵。同时,你也可以学习陶渊明的诗作和他的隐居生活,了解他对自由、独立和追求真理的思考和表达。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住在竹林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2. 初中生:陶渊明是一位在竹林中隐居的文学家,他的诗作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思考和感悟。3. 高中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像竹林一样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4. 大学生: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竹林,追求自由、独立和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