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窟
yíng kū
  • 拼 音:yíng kū
  • 注 音:ㄧㄥˊ ㄎ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上古时掘地或累土而成的住所。一说是相连的洞穴。《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孔颖达 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於地,地下则窟於地上。谓於地上累土而为窟。”《孟子·滕文公下》:“当 尧 之时,水逆行,氾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焦循 正义:“按《説文·宫部》云:营,帀居也。凡市闤、军垒,周帀相连皆曰营。此‘营窟’当是相连为窟穴。” 元 吴莱 《三彭传》:“橧巢营窟,风雨漂摇。”
    (2).营造洞穴。 清 钱谦益 《续次敬仲韵》之四:“兔知霜降先营窟,虫为苗蕃早蚀根。”
    (3).比喻经营藏身避患之地。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处己将营窟,论心若合符。”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营窟谋初遂,凭城气转扬。”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参见“ 狡兔三窟 ”。
    (4).营地。

  • 基本含义
    指军营或盗匪的巢穴。
  • 详细解释
    营窟是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其中“营”指军队驻扎的地方,也可指军队的行营地;“窟”指洞穴或巢穴。因此,营窟的基本含义是指军队的驻扎地或盗匪的巢穴。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不法之徒或败类的藏身之地,也可以用来形容腐败的组织或机构。
  • 使用场景
    营窟这个成语常用于贬义的描述,可以用来揭示某些不法行为或不正当的组织。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腐败的政府部门,或者一个犯罪团伙的藏身之地。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非常脏乱的地方,比如一个破旧的住所或工作场所。
  • 故事起源
    营窟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它是根据军事和盗匪行为的现象而产生的。军队驻扎在特定地点的时候,会在那里建立营地,作为他们的居住和训练场所。而盗匪则常常选择偏僻或隐蔽的地方作为他们的藏身之所,也就是窟穴。因此,这两个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营窟”这个成语。
  • 成语结构
    营窟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这个黑帮团伙的营窟被警方成功摧毁。2. 这个政府部门已经成为了一座腐败的营窟。3. 那个废弃的工厂已经成了流浪汉的营窟。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军队驻扎的地方,周围是高墙和哨塔,形成了一个围住的区域,就好像一个窟窿。将这个形象与“营窟”这个成语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军事和盗匪行为有关的成语,可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使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座营窟,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玩具和书籍。2. 初中生:这个犯罪团伙的营窟被警方成功围剿。3. 高中生:这个政府部门已经成为了一座腐败的营窟,需要进行彻底的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