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降
yíng jiàng
  • 拼 音:yíng jiàng
  • 注 音:ㄧㄥˊ ㄐㄧㄤ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迎接并投降对方。《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唐 师伐 蜀 ,所在迎降。”《东周列国志》第三六回:“ 桑泉 臼衰 ,望风迎降。”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路公别传》:“敌兵猝至, 芝龙 扬言公已迎降。”

  • 基本含义
    主动迎接降伏,表示主动向敌人投降或接受对方的意见。
  • 详细解释
    迎降是由“迎”和“降”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迎指主动接受,降指投降。迎降的含义是主动迎接敌人的投降或接受对方的意见。在历史上,迎降多用于形容军事上的投降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在争论或争斗中主动接受对方意见的行为。
  • 使用场景
    迎降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军事上的投降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在争论或争斗中主动接受对方意见的行为。例如,当两个国家之间发生战争,一方主动向对方投降,可以说是迎降;当两个人在争论中,一方主动接受对方的观点,也可以说是迎降。
  • 故事起源
    迎降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据说,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楚国军队占据了优势。齐国的大臣范蠡主动前往楚国,向楚国投降,希望通过迎降来避免战争的继续。范蠡的迎降行为得到了楚国君主的接受,最终战争得以平息。
  • 成语结构
    迎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迎”和动宾短语“降”组成。
  • 例句
    1. 在这次争论中,他主动迎降,接受了对方的观点。2. 在战争中,敌军被我军主动迎降,战斗很快结束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迎降与主动投降的意义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迎降中的“迎”表示主动接受,而“降”表示投降。可以想象一个人主动走向敌人,表示自己的投降,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上有关迎降的故事,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对迎降的理解和应用。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迎降相关的成语,例如“迎头赶上”、“迎刃而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比赛中,我们队主动迎降,接受了对方的胜利。2. 初中生:在班级讨论中,我主动迎降,接受了同学们的意见。3. 高中生: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在战争中主动迎降,以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