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燧改火
zuàn suì gǎi huǒ
  • 拼 音:zuàn suì gǎi huǒ
  • 注 音:ㄗㄨㄢˋ ㄙㄨㄟˋ ㄍㄞˇ ㄏㄨㄛ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古时钻木取火,因季节不同而用不同的木材。《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也。”后仅于寒食后二日为之,并成为习俗。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清明节》:“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小内侍於阁门用榆木钻火……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唐 无名氏 《辇下岁时记·钻火》:“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

  • 基本含义
    指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改变事物的本质或本质属性。
  • 详细解释
    成语“钻燧改火”源自《庄子·天下篇》,原指一种用鳞状石片打火生火的方法。后来引申为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改变事物的本质或本质属性。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通过欺骗、弄虚作假等方式来达到目的的行为。
  • 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采取不诚实、不公正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用来批评某些行为不道德、不可取。
  • 故事起源
    成语“钻燧改火”的故事起源于《庄子·天下篇》。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写了很多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天下篇》中,庄子讲述了一个人用燧石制造火焰的故事,并将其引申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不正当手段来改变事物的本质。
  • 成语结构
    成语“钻燧改火”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钻”、“燧”和“改火”。其中,“钻”表示通过钻研、探究;“燧”表示用燧石打火;“改火”表示改变火焰的属性。整个成语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改变事物的本质。
  • 例句
    1. 他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惜钻燧改火,损害了他人的利益。2. 这个政府通过钻燧改火的方式,掩盖了真相,迷惑了人民。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钻燧改火”与欺骗、不正当手段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人用钻研的方法找到了改变火焰属性的办法,但这个办法是通过欺骗和不正当手段实现的。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图穷匕见”、“欲盖弥彰”等,了解它们的含义、用法和故事起源。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钻燧改火的方式骗了同学的零食。2. 初中生:那些作弊的学生是通过钻燧改火来获得好成绩的。3. 高中生:政府通过钻燧改火的手段掩盖了真相。4. 大学生:他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惜钻燧改火,损害了他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