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租
yì zū
  • 拼 音:yì zū
  • 注 音:ㄧˋ ㄗ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封地的租赋。《新唐书·杨仲昌传》:“ 仲昌 资长于吏,常分父邑租振宗党。”

  • 基本含义
    指古代诸侯国或县邑所征收的租税。
  • 详细解释
    邑租是指古代诸侯国或县邑所征收的租税。邑指的是地方行政区域,租则是指向地方政府征收的财政收入。邑租是古代政权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用以维持国家的运转和发展。邑租征收的对象包括土地、田赋、农产品等,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财富。
  • 使用场景
    邑租一词多用于文言文或古代文献中,用来描述古代国家的财政制度。在现代汉语中,邑租很少被使用,但可以用来形容某些机构或组织的收入来源。
  • 故事起源
    邑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各个诸侯国或县邑都需要向上级政府缴纳税收,以维持国家的运转。邑租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方式,被广泛使用。
  • 成语结构
    邑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邑”是地方行政区域的意思,“租”则表示征收的税收。
  • 例句
    1. 古代的诸侯国每年都要向上级交纳邑租。2. 那个县邑的邑租收入很高,可以用来修建公共设施。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邑租这个成语:将“邑”字与“地方行政区域”联系起来,表示征税的地方;将“租”字与“税收”联系起来,表示征收的财政收入。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邑租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和发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爸爸说我们要按时交邑租,才能帮助政府建设更多的学校。中学生:在古代,各个诸侯国都要向上级交纳邑租,以维持国家的运转。大学生:研究历史时,我了解到邑租是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