粢食
zī shí
  • 拼 音:zī shí
  • 注 音:ㄗㄧ ㄕ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古代祭祀时用的以黍、稷所作的饭食。《左传·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孔颖达 疏:“粢食不凿,谓以黍、稷为饭,不使细也。”《淮南子·主术训》:“太羹不和,粢食不毇。” 高诱 注:“毇,细也。”

  • 基本含义
    指粗糙、简陋的饭食。
  • 详细解释
    粢食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粢是古代一种粗糙的谷物,食指饭食。粢食形容饭食简陋、粗糙,没有丰盛的餐点和美味的菜肴。
  • 使用场景
    粢食常用于形容生活贫困、饭食简单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生活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的环境。
  • 故事起源
    古代的粢食是一种贫苦人家常吃的粗粮,与富贵人家的美味佳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的故事。故事中,范睢和蔡泽都是当时的贵族,他们见到了一个穷人,穷人吃的饭食非常简陋。范睢对蔡泽说:“我们吃的是丰盛的美食,而他们吃的是粢食。”通过这个故事,粢食成为了形容饭食简陋的成语。
  • 成语结构
    粢食是一个主谓结构的成语,粢是主语,食是谓语,表示主语吃的是粗糙的饭食。
  • 例句
    1. 这个家庭虽然贫穷,但他们从不抱怨,一直过着粢食糗衣的生活。2.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过着粢食的日子,很少有人能享受到美食。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粢食与贫穷、简陋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吃着粗粮,生活条件艰苦的情景,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一些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了解粢食在古代饮食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曾经很穷,吃的都是粢食。2. 初中生: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过着粢食的生活。3. 高中生:他们过着粢食糗衣的日子,却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