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桑
yì sāng
  • 拼 音:yì sāng
  • 注 音:ㄧˋ ㄙㄤ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古地名。 春秋 晋 灵辄 饿于 翳桑 , 赵盾 见而赐以饮食。后 辄 为 晋灵公 甲士。会 灵公 欲杀 盾 , 辄 倒戈相卫, 盾 乃得免。事见《左传·宣公二年》。按,翳桑, 杜预 注云,“桑之多荫翳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左传中》云,“ 翳桑 当是地名”。今从 王 说。后以“翳桑”为饿馁绝粮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家有 长卿 壁立之贫,腹怀 翳桑 絶粮之馁。” 宋 虞俦 《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诗:“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翳桑饿夫倒戈以卫 宣子 ,漂絮老媪进食而哀王孙。”

  • 基本含义
    指有负罪、有过错的人,也用来形容心中有愧疚的人。
  • 详细解释
    翳桑源于《左传·僖公十五年》:“翳桑,无罪之人,自责其过。”翳,遮蔽。桑,指桑树。成语中的翳桑比喻心中有愧疚的感觉,类似于心头有一棵遮蔽阳光的桑树。
  • 使用场景
    翳桑常用于形容内心有愧疚、有过错的人。可以用来表达自责、懊悔等情绪。
  • 故事起源
    翳桑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僖公十五年》。当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父亲被害而流亡他国,多年后,他终于回到晋国,成为了晋国的君主。重耳重用了一个名叫郑国嫂的人,但郑国嫂背叛了晋国,投靠了敌国秦国。重耳得知后非常愧疚,因此用“翳桑”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
  • 成语结构
    翳桑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翳”和“桑”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对自己的过错感到非常翳桑。2. 她背叛了朋友,心中充满了翳桑。3. 面对自己的过错,他感到翳桑难平。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翳桑。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棵高大的桑树下,桑树的影子遮住了他的阳光,他因为内心的过错而感到愧疚和翳桑。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内心愧疚、自责相关的成语,如“愧对天地”、“自责不已”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偷了同学的铅笔,心里很翳桑。2. 初中生:我迟到了,对不起老师,感到很翳桑。3. 高中生:我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心中充满了翳桑。4. 大学生:我没有好好学习,对不起自己,感到很翳桑。5. 成年人:我辜负了朋友的信任,心中充满了翳桑。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翳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