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查词语

宅娃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基本解释

宅娃 -简介

因为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又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出门,所以很多小朋友在放假时就只能整天待在家里,成了“宅娃”。

现象

1、整天看电视很爽

寒假已经结束,小学二年级的小磊终于结束了困在家的“宅娃”生活。假期里,小磊每天睁开眼睛最早也要10时了,“爸爸妈妈早上没时间做早饭,反正放假了早起也没用,我就睡到饿了起来吃爸妈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饭菜。起了床我就把电视打开,上午四川台演《西游记》,湖南台演《还珠格格》 ,广州台演《射雕英雄传》 ,我都喜欢看。吃完了饭我就一直看电视了,爸妈上班不会不让我看,看累了就再吃点小食品,爸妈到周末会带我去超市买很多小食品回来的。晚上6时前我就得赶紧把电视关上写写假期作业,因为妈妈就快下班了。”

2、假期主要是上网

与年纪尚小的小磊不同,林林已经读初中了。要问他的兴趣是什么,林林会不假思索地说:“上网”。虽然家人怕耽误学习反对林林上网,但如果不给买电脑,林林就要经常去网吧,无奈爸妈还是给林林买了电脑,但规定林林上学时只能每个周末上上网。一放了假,林林可“自由”了,因为爸妈都不在家,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上网冲浪。“网上的世界实在太精彩了,可以打游戏,看电影,还可以交朋友,玩多久我也不腻。”于是,这个寒假里林林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的电脑前度过,午饭多半就吃方便食品。“最讨厌过春节,爸爸妈妈都回来了,我就玩不成了。”

3、真想快点开学

“我觉得放假好无聊,每天都不知道干点什么好。”谈起假期生活,读小学四年级的阿静说。“爸妈不让我自己出门,怕外面有危险。我们家没有小区,出门就是大街了。我自己也觉得不敢到处走。可待在家里又实在没意思,看电视时间长了觉得眼睛疼;看书时间长了没意思;上网也不如有人陪我说说话好。我觉得假期好长啊!还是上学有意思,我早就把寒假作业写完了,现在每天在倒数开学的日子。”

细数“宅娃”症候群

整天呆在家里不出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比较不利的。长期缺少运动,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成年后的骨密度。而躲在家中“不见天日”,还会引起身体合成维生素D不足,造成骨质的钙代谢失常,骨密度降低,骨质的强度及硬度不够。经常食用营养成分单一的快餐食品更会直接影响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

而另一方面,“宅娃”们受到的心理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建立内心世界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应该面对和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一个人在家里"自得其乐",或者到网上去寻找虚拟的生活空间。”据专家介绍,让孩子长期一个人待在家里,他会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情绪不佳、无精打采、焦虑抑郁,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性格变化。网络世界千变万化,如果孩子们习惯了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精神依托和成就感,会使他们越陷越深,逃避现实世界。一旦开学,“宅娃”们会对学习生活难以适应,和同学们的人际关系也难以协调。

危害

孩子“宅”在家里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容易变得孤僻,形成交往障碍,甚至发展成自闭症。

说法:“宅娃”产生非一朝一夕

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假期里的“宅娃”状况不应简单地批评,而是应该分析原因,并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来解决。刘中良分析认为,“宅娃”的产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旧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家庭教育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任务,在家庭中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家长并未关注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或者只在孩子长大后在社交方面遇到问题时才意识到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

二、没找到与人打交道的乐趣:由于家庭对于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关注,而现在大多数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也不是很乐观,因此孩子找不到与人打交道的乐趣,自然更加愿意把心理寄托投放在网络、电视等虚拟世界和个人空间里。

三、缺少社会综合力量支持:“双职工”家庭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现实的困难,学校往往成了家长们寄放孩子的“托管所”,因此一旦孩子放假,家长会更加不知所措,社会上又没有可以代为照管孩子的合法机构,因此孩子就只能无奈地做“宅娃”。

解决

假期,疏理情绪的好时机

在难得的假期,家长应该特别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的疏理、爱与社会交往、意志力的培养等方面。“在平时上学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在汲取知识上,很少有时间关心自己的情绪,但其实人的情绪是需要定时疏理、疏通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出问题,而假期就是一个好时机。家长如果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可以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心理辅导营活动,会对孩子大有裨益的。”

广州“资优乐园”儿童脑部智能及心理培训师罗文浩介绍,5岁至12岁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社交能力将成为决定人能否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往往是传统学校和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假期里孩子常常独自在家,将严重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因此寻求专家和专业培训机构的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社交能力强孩子更易适应社会

“社交能力”被公认为孩子走向社会时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记者采访发现,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了“社交能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还是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锻炼。

建议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为小孩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友群环境。在家庭环境中,多鼓励孩子表达自我,提升孩子的语言智能。“可以带孩子参加年龄合适的活动小组,给孩子创造一个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互交流的平台。”家长可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设置“与他人交朋友”,“参与别人正在进行的活动”,“请求别人的帮忙”或者“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怎样向别人说”等等场景,让孩子在这些情境中体验正确的交往方式。

此外,家长要做的是培养孩子好的语言智能。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多问孩子“为什么”,鼓励孩子就同一问题多思考,并教导孩子用正确的言语清楚地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想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多的家长总想插手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记住,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关键是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这样,孩子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社交能力也自然随之增长了。”

案例点评

轻度“宅娃”:寒假在家独自玩

寒假快开始时,肖女士就已经为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安排好了假期生活:“每天早晨八点钟起床吃早饭,然后做两个小时的寒假作业,完成作业后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午饭我会提前做好,到时候你自己在微波炉热一下,饭后睡一个小时,下午2时半开始练书法、绘画,5时以后在家自由活动。”看着这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女儿露露却没有任何怨言。“其实,我都习惯妈妈的安排了,每个假期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而且在家比上培训班舒服,不要那么赶着去上课。” 露露天真地说道,她很喜欢爸爸妈妈上班后,自己一人在家的感觉。

为什么不给孩子安排一些室外活动呢?肖女士解释道:“家里没有老人带孩子,她自己出去我不放心,万一出现安全问题可就麻烦了。”

每到寒暑假,总有一部分同学是“宅”在家里的,有的甚至几天都不会出门,以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生为主。

点评:过度担忧,孩子缺乏安全感

张功和表示,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无可厚非,可是对外界情况担忧过度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试想,当家长一遍遍地向孩子灌输外界有多不安全时,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对外界产生抵抗力,而很多时候,他自己并没有去实践,没有去判断,只是听信了这个被夸大的危险,久而久之,孩子会主动变得喜欢“宅”在家里。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缺少运动,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而“不见天日”,只玩电子产品,也容易造成近视。从心理角度来说,如果长期自得其乐,会变得害怕与人交往,导致性格缺陷,开学后,也很难适应,严重的会影响学习。

重度“宅娃”:不愿上学,“自闭”在家

对于寒暑假里出现的“宅娃”,有些家长认为不必过于紧张,等开学后一切就会好转,可是,孩子如果常年“宅”在家里不愿上学,那家长可就心焦不安了。

陈女士目前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他的小儿子今年17岁了,从去年起就开始“闭门不出”整整一年。因为陈女士两口子以前做生意忙,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小学时,孩子的成绩很好,在班级都是前几名。中学时,孩子转学跟随陈女士居住,因为读的是重点班,他的成绩并不突出。

也许是因为转学的缘故,他在新学校的人际关系很差,几乎没有朋友。有一次,他希望妈妈给他买一部手机,但陈女士没答应,此后,他开始拒绝上学,成天待在房里上网,吃饭也回到自己的小房,不让妈妈收拾他的房间,再后来,他开始喝酒、抽烟,并有了自残行为。在这期间,陈女士也想了很多办法,请他的同学来家里玩,和孩子谈心,可每次都被他撵出去。心痛的陈女士无奈之下寻求心理师的帮助。

点评:孩子没病,家长“有病”

张功和指出,在多次接诊中,他发现“宅娃”已非个别现象,他曾经接触到有小学四年级孩子待在家里不愿上学。其实,很多“问题孩子”都是由家长“制造”出来的。通常情况下,当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按常规做事时,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孩子出问题了,然后就会去质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会说教孩子:“你应该这样做。”而并没有仔细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孩子每一次“非常规”的行为其实都是“正常”的,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探索。

家长应该谦虚地跟孩子说:“看到你这样做,妈妈有些不舒服,我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你能否陪我去看看医生,看问题出在哪里?”以这样的语气跟孩子谈话,大多都能消除隔阂,孩子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育孩子从小问题着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愿意和你说话,也就不会产生大问题。

性格型“宅娃”:“宅生活”也很丰富

珍珍是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孩,上初二,寒假第一天早上,她睡到自然醒,快11时的时候,吃了午饭,然后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也没什么特别感兴趣的节目,电视频道被换来换去,下午3时,珍珍打开电脑上网聊天。“第一天的‘宅生活’很颓废,不过以后的‘宅生活’可是丰富而有意义的。”珍珍笑道,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每天早饭后是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从青春类《最小说》 ,文学名著《边城》到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等等都在她的涉猎之内。下午2时是兴趣爱好时间,弹一小时钢琴,然后做做手工布艺,累了的话就在阳台上舒展一下。

“我不喜欢热闹,难得有这么长时间可以好好待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学后又得忙忙碌碌了。”珍珍对目前的“宅生活”感到非常满意。

点评:不要强制干涉

对于这种性格型的“宅娃”我们要辩证看待,首先不要强制干涉他们的“宅生活”,最好是顺其自然,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物质运动强健身体,精神食粮充实心理世界,两者不可或缺。其次,条件允许的话,在家里准备一些运动器材,让孩子抽空锻炼锻炼。孩子之所以文静,既有先天性的因素,也与后天教育环境有关,家长在平时要有意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外界交往。

专家支招:让孩子脱离“宅生活”

找伙伴:从小时候,就给孩子找一些好伙伴,假期里,几个人就可以结伴玩些户外游戏,避免长时间独自待在家中。

报兴趣爱好班:根据孩子意愿,报一些活动兴趣班,学东西在次要,关键是让孩子能继续和同伴在一起玩闹、学习。

带孩子外出:家长尽可能抽时间多带孩子外出活动,一起去体验大自然,参观名胜古迹,不仅仅增长知识,而且可以让孩子彻底放松,忘掉学习的压力。

下班后多跟孩子交流:利用晚饭后的时间,跟孩子一起散散步,说说心里话,或者一起看看电视,娱乐一下,别老催着他抓紧时间学习,早点睡觉。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