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乡
zhàng xiāng
  • 拼 音:zhàng xiāng
  • 注 音:ㄓㄤˋ ㄒㄧㄤ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陈长生 ﹞《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 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綬镜,露缀綵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

  • 基本含义
    指一个地方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 详细解释
    杖乡是由“杖”和“乡”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杖”是指拐杖或手杖,代表着老年人;“乡”则表示乡村、农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村庄中老年人之间互相帮助、关爱、和睦相处的和谐局面。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地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场景。可以用来形容村庄、社区、乡镇等地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 故事起源
    关于杖乡的具体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村社会,那个时候人们普遍尊重老年人,注重亲情和睦。所以,杖乡这个成语的出现是对古代农村社会和谐与人情关爱的一种赞美。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
  • 例句
    1. 这个村庄真是个杖乡,老人们都很幸福。2. 这里的人们互帮互助,真是一个杖乡。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杖乡”联想成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在乡村中互相帮助、关爱的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的价值观,以及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就像一个杖乡,同学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2. 初中生:我希望我们的社区能成为一个杖乡,邻居们彼此关心,和睦相处。3. 高中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应该努力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一个杖乡。4. 大学生:我去过一些农村地区,那里的人们真的很友善,像一个大家庭,完全是一个杖乡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