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庶子
zhōng shù zǐ
  • 拼 音:zhōng shù zǐ
  • 注 音:ㄓㄨㄙ ㄕㄨˋ ㄗ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中庶子 zhōngshùzǐ
    [zhongshuzi] 官名。战国时为掌管公族事务的官,汉以后为太子的属官
    中庶子蒙嘉。——《战国策·燕策》

  • 详细解释

    太子属官。《战国策·韩策二》:“中庶子 强 谓太子曰:不若及 齐 师未入,急击 公叔 。” 鲍彪 注:“庶子,本 周 官, 秦 置中庶子,为太子官。”一说掌公族之官。《史记·商君列传》:“ 座 之中庶子 公孙鞅 ,年虽少,有奇才。” 司马贞 索隐:“官名也。 魏 已置之,非自 秦 也。《周礼·夏官》谓之‘诸子’,《礼记·文王世子》谓之‘庶子’,掌公族也。”

  • 基本含义
    指在官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具有辅佐和决策权力的高级官员。
  • 详细解释
    中庶子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官府中,是指担任重要职务的高级官员。中庶子具有辅佐和决策权力,对政务有深入的了解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有智慧和才干的人才,也可以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中具有权威地位的人。
  • 使用场景
    中庶子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赞美有才干和智慧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在某个领域中具有权威地位的人。在正式场合或者文学作品中,可以使用中庶子来表达对某人的称赞或者描述。
  • 故事起源
    中庶子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官场。在古代,中庶子是官府中具有重要职务的高级官员,拥有决策和辅佐的权力。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宰相裴度曾经任命了一位官员为中庶子,以辅佐自己的工作。后来,中庶子这个职位逐渐被看作是有智慧和才干的人才的代称,成为了一个成语。
  • 成语结构
    中庶子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中”表示在中央,具有重要职务的意思;“庶”表示普通百姓,引申为一般的官员;“子”表示人,是一个常用的后缀。整个成语结构简洁明了,能够准确表达出高级官员的含义。
  • 例句
    1. 他在公司中的表现非常出色,被誉为业界的中庶子。2. 那位科学家凭借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了该领域的中庶子。3. 这位教授是这个学科的中庶子,他的研究成果备受认可。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中庶子这个成语:1. 分解记忆:将成语分解为“中”、“庶”、“子”,并理解每个字的含义。2. 联想记忆:想象一个在官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高级官员,具有辅佐和决策权力的形象。
  • 延伸学习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官制和官场文化,了解更多关于官员职务和权力的相关成语和历史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级中担任了班长的职务,是我们班级的中庶子。2. 初中生:这位老师在学校中具有权威地位,可以称他为中庶子。3. 高中生:他在学术界中拥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该领域的中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