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昏
zǎo hūn
  • 拼 音:zǎo hūn
  • 注 音:ㄗㄠˇ ㄏㄨㄣ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形容昏聩迟钝。语出《宋书·范晔传》:“枣膏昏钝。” 明 陈继儒 《书蕉·枣昏》:“ 宋 人书启自叙云:‘性本枣昏,质惟木訥。’”参见“ 枣膏昏钝 ”。

  • 基本含义
    指人昏迷或神志不清的状态。
  • 详细解释
    枣昏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枣指的是枣子,昏指的是昏迷。枣昏形容人神志不清,无法清醒地思考和行动。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因疲劳、酒醉、病痛等原因而昏迷不醒,也可以用来形容人思维混乱,无法理清头绪。
  • 故事起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一则故事与枣昏有关。故事讲述了孟子与荀卿的一次争辩。争辩过程中,孟子思维敏捷,言辞清晰,而荀卿则思维混乱,辩论不清楚。后来,人们用“枣昏”来形容思维混乱,无法理清头绪的状态。
  • 成语结构
    主语+动词+形容词
  • 例句
    1. 他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累得枣昏了。2. 那个醉汉喝了太多酒,喝得枣昏了。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枣昏”与“糟糕”进行联想,因为两者发音相似。同时,可以想象一个人吃了很多枣子后,因为过量而昏迷不醒,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枣昏”相关的成语,如“昏天黑地”、“神昏意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跑得太快,结果撞到墙上,撞得枣昏了。初中生:这个问题太难了,我的思维都变得枣昏了。高中生:他整晚都在玩游戏,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昏昏沉沉的,完全是枣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