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院士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中国工程院新的院士名单出炉后,对“烟草院士”质疑声不断,并且似乎有升级之势

    新晋工程院院士谢剑平主攻研究方向是“减害降焦”,其的当选遭到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炮轰,称卷烟减害是“伪命题”,不仅不可能实现,还误导公众,变相推销。谢亦因此被封“烟草院士”。(12月12日《京华时报》)

    控烟总是与烟草商的利益相抵触的,趋利本性的使然,他们更希望能闷声不响地赚个盆满钵满,对吸烟损害健康自然讳莫如深。无奈目前“控烟”已成主流趋势,在一心谋利之际,它们也不得不分出些精力和财力来应对政策和舆论对烟草业的“责难”。撇开“降焦是否能减害”的争议不论,供职于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研究院的谢剑平当选院士,至少是变相增加了烟草业在“控烟”方面的话语权。有了“院士”的招牌,它们对于“禁烟”便有了更多“说不”的借口和可能。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低焦油”香烟对人体的危害跟普通香烟没有差别,以“焦油含量低”作噱头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推销和对消费者的误导。2009年华盛顿联邦上诉法院就曾裁定几家在烟盒上标注“低焦油”、“清淡”、“柔和”等欺骗性字眼的美国烟草巨头赔付巨额罚款。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还以纳税人的钱投入降焦研究,岂非自欺欺人、助纣为劣?

    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个代烟草商吆喝“降焦减害”的研究者却顺利当选为工程院院士,理由竟是“烟草业是我国的纳税大户”。不管怎么说,院士作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起码其研究不应违背基本的公共伦理,为烟草商研究降焦是其科研的自由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凭此种“御用式”的研究晋身为院士无异是对院士公信力和权威的一种莫大讽刺。

    “烟草院士”的出现更像是烟草业和控烟界博弈的产物,烟草商们企图通过这种鸵鸟思维下的障眼法“蒙混过关”。既然控烟不能一蹴而就,那就先减少点焦油吧,这样既能应付控烟的“目标”,又不损害自家利润。既然一般的宣传作用不大,那就让一个权威人物提出这种“降焦减害”的理论吧,这样大家伙便信了。其要的效果就是,在一种冠冕堂皇的谬论中,让烟民们更加无所顾忌地“吸下去”。

    可悲的是,烟草业这种“一箭双雕”的伎俩居然顺利得逞,漏洞就出在政府层面,在国外政府都极力通过课以重税、严厉罚款来惩戒烟草商,而我们倒好,不但控烟“雷声大雨点小”,签署世界卫生组织控烟公约5年以来,烟民不减反增,还让一个烟草商的“御用专家”获了院士殊荣,这不明摆着要长烟草商志气么?

    “烟草院士”就是控烟不力的树上结的一颗歪瓜。政府不能一方面控烟,一方面又被烟草业的巨额纳税所绑架,建立在损毁国民健康之上的GDP繁荣终究是血色的,应该被抛弃。如果说一时淘汰这种“不正义”的产业太过困难的话,至少政府对烟草业的规范和处罚应该更为严厉,但“烟草院士”的出现却让人看到了一种逆向的庇护迹象,这尤令人失望。

  • 基本含义
    指在烟草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专家或学者。
  • 详细解释
    烟草院士是由“烟草”和“院士”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烟草是指烟叶,院士指的是科学院的院士,即在某一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专家或学者。烟草院士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烟草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专家或学者。
  • 使用场景
    烟草院士一般用来形容在烟草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人。可以用于表扬某人在烟草研究或相关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 故事起源
    烟草院士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它是根据烟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实际情况而创造的。
  • 成语结构
    烟草院士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在烟草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被誉为烟草院士。2. 这位科学家是烟草院士,他对烟草的研究非常深入。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在烟草实验室中专注地研究烟草,他被尊称为烟草院士。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烟草的种植、烟草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烟草对健康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将来要成为烟草院士,为研究烟草做出贡献。2. 初中生:我爸爸是一位烟草院士,他在烟草领域有很高的声誉。3. 高中生:这位科学家是一位烟草院士,他的研究成果对烟草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4. 大学生:我在大学里研究了烟草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烟草院士。5. 成人:他在烟草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被誉为烟草院士,是我们国家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