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狄
yí dí
  • 拼 音:yí dí
  • 注 音:ㄧˊ ㄉ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传说为 夏禹 时善酿酒者。《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 仪狄 作酒而美,进之 禹 , 禹 饮而甘之,遂疏 仪狄 ,絶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赵整》:“祕书侍郎 整 以 坚 颇好酒,因为《酒德之歌》,乃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 杜康 妙识, 仪狄 先知。 紂 丧 殷 邦, 桀 倾 夏 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2).用为酒的代称。《平山冷燕》第一回:“君尽臣欢,尊本朝故事,敕赐赋《醉学士之歌》;臣感君恩,择前代良謨,慷慨进疎仪狄之戒。”

  • 基本含义
    指人的仪表或仪态
  • 详细解释
    仪狄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仪指外表的仪态,狄指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意指北方民族的仪表或仪态。后来,仪狄逐渐演变为指人的仪表或仪态。这个成语强调人的外表应该端庄、庄重、得体,体现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修养。
  • 使用场景
    仪狄常用于形容人的仪表、仪态,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外表或仪态得体、端庄优雅。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的仪表或仪态不合适、不得体。
  • 故事起源
    仪狄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尚书·周书·仪狄之命》。相传,古代周朝的国君姬发出命令,要求国内的人民都要注意仪表和仪态的修养,特别是要求北方的狄人必须改善自己的仪表和仪态。因此,仪狄成为了指人的仪表或仪态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仪狄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属于形容词性成语。
  • 例句
    1. 他穿着整洁,举止得体,真是个仪狄的人。2. 这位演员不仅演技出众,而且仪狄端庄,深得观众的喜爱。
  • 记忆技巧
    可以利用“仪”字的意思为“仪表”和“狄”字的音为“得体”的谐音,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进一步拓展对仪狄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仪态万方、仪表堂堂、仪容堂皇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穿着整齐,仪狄得体地站在讲台上。2. 初中生:他的仪狄举止得体,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3. 高中生: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仪狄出众,是个全才。4. 大学生: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仪狄,代表我们国家的形象。5. 成年人: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社交场合,仪狄都是一个重要的素质,能够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