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
zhōng tái
  • 拼 音:zhōng tái
  • 注 音:ㄓㄨㄙ ㄊㄞ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逸周书·王会》:“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弥士。” 朱右曾 校释:“中臺即内臺,其外则下等也。”
    (2).即尚书省。 秦 汉 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 魏 晋 宋 齐 并称尚书台, 梁 陈 后魏 北齐 隋 则称尚书省。 唐 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 苏舜卿 《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红楼梦》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贾母 方进来歇息。”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详“ 三台 ”。
    (2). 汉 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 唐 王维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

  • 英文翻译

    1.middleground

  • 基本含义
    指在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观点之间起中间调和作用的人或事物。
  • 详细解释
    中台一词源自于古代的官制,中台是指在两个对立的官职之间担任中间调和作用的官员。在现代,中台成语多用来形容在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观点之间起到调和、沟通、协调的角色或作用的人或事物。
  • 使用场景
    中台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起到调和作用的人或事物。比如,在商业领域中,中台可以指代担任跨部门沟通协调角色的团队或个人;在政治领域中,中台可以指代起到调和各方观点的组织或机构。
  • 故事起源
    中台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司徒》中,原指担任司徒、司空之间调和职能的官员。后来,这个词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成为形容调和作用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中台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在公司中担任中台的角色,能够很好地沟通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2. 这个组织起到了中台的作用,成功地调和了各方的意见。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中台”与“调和作用”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中间的台子上放着两个对立的事物,而中台则起到将这两个事物调和在一起的作用。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调和、协调相关的成语,比如“和稀泥”、“化干戈为玉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班级中起到了中台的作用,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矛盾。2. 初中生:学校组织了一次班级活动,我作为中台,负责协调各个小组的工作。3. 高中生:学生会起到了中台的作用,为学生和学校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4. 大学生:作为学生会主席,我要充当中台的角色,调和各个社团之间的利益冲突。5. 成人:在公司中,我担任中台的角色,负责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