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yú lùn
  • 拼 音:yú lùn
  • 注 音:ㄧㄩˊ ㄌㄨㄣ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识见广博之论;宏论。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问 楚 地之有无者,愿闻大国之风烈,先生之餘论也。”《宋书·周朗传》:“吾虽疲冗,亦尝听君子之餘论,岂敢忘之。” 宋 苏轼 《答范景山书》:“久不闻餘论,顽鄙无所鐫发,恐遂汩没於流俗矣。”
    (2).前人传留下的言论。《晋书·儒林传序》:“摈 闕里 之典经,习 正始 之餘论。”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诏书》:“绪言餘论,藴而莫传。”
    (3).指一言半语。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攀其鳞翼,丐其餘论。” 唐 徐晶 《赠温驸马汝阳王》诗:“畴昔承餘论,文章幸滥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西门豹宋均优劣》:“用此事与 均 令娶巫家女事同,岂 均 暗合 孙吴 耶?抑亦盗其故智餘论乎?”
    (4).指闲言碎语。 明 刘基 《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餘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歟?恶言不出者歟?”

  • 基本含义
    指过多的话语或评论。
  • 详细解释
    余论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余”意为多余、过多,而“论”意为言论、评论。合起来,余论表示过多的话语或评论,指言过其实、言多必失。
  • 使用场景
    余论常用于贬义的语境中,用来形容或批评某人说话过多、评论过多,而且往往是没有根据或不切实际的。可以用于讽刺或批评某人在讨论或辩论中过多发表无关紧要或不切实际的言论。
  • 故事起源
    据说余论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这位官员因为喜欢发表过多的评论而被人讥笑。后来,他被调到一个新的岗位上,但由于他过多的评论而导致工作不顺利,最终被罢免。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形容评论过多的成语余论的来源。
  • 成语结构
    主语+谓语+宾语
  • 例句
    1. 他总是爱余论,很少听取他人的意见。2. 在辩论中,他的余论让人觉得他不够专业。3. 这位政客的余论一直引起争议。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余论”与“余威”进行对比来记忆。余威表示剩余的威力,而余论表示剩余的言论。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辩论中说了很多无关紧要的话,其他人都不再关注他的言论,就好像他的言论只剩下了剩余的威力一样。
  • 延伸学习
    学习更多相关的成语,如“言之凿凿”、“高谈阔论”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和那个同学一起做作业,他总是余论,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2. 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有些同学总是插嘴余论,影响了学习氛围。3. 高中生:班里有个同学喜欢余论政治话题,但他的观点往往不够客观,让人无法认同。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余论”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