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陈
zhǐ chén
  • 拼 音:zhǐ chén
  • 注 音:ㄓㄧˇ ㄔㄣ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指明和陈述。《后汉书·桓帝纪》:“又命列侯……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问道士》:“谁为此经?谁得此道?将明事验,幸为指陈!”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每欲以管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芻蕘之采。”

  • 基本含义
    指出问题的根源或原因。
  • 详细解释
    指陈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指代着指出问题的根源或原因。它可以用来描述通过分析和观察来找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真正原因。这个成语强调了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重要性,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 使用场景
    指陈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正式场合或学术讨论中,特别是在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它可以用于讨论各种问题,例如社会问题、科学问题、政治问题等等。在演讲、写作或辩论时,使用指陈可以让你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和逻辑性。
  • 故事起源
    指陈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循吏传》中,原句为“指陈而言,析薪者不留其痕。”意思是指出问题的根源,就像剖析木材一样,不留下任何痕迹。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汉语中常见的成语之一。
  • 成语结构
    指陈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指”表示指出,指代;“陈”表示陈述,陈述问题的根源。
  • 例句
    1. 他善于指陈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方案。2. 在会议上,他用实际数据指陈了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3. 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指陈了战争的根源。
  • 记忆技巧
    为了记忆指陈这个成语,你可以将两个汉字分开记忆。首先,想象一个人用手指着一个问题的根源,来指出问题的原因。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意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指陈这个成语,你可以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如“指鹿为马”、“指桑骂槐”等。这些成语都涉及到指出问题、揭示真相或批评的意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指陈。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故事指陈了为什么要保护环境。2. 初中生:历史课上,我们通过研究古代文化指陈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3. 高中生:在辩论比赛中,我用实例指陈了社会问题的根源。4. 大学生:研究生论文中,我通过实地调研指陈了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