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同三司
yí tóng sān sī
  • 拼 音:yí tóng sān sī
  • 注 音:ㄧˊ ㄊㄨㄙˊ ㄙㄢ ㄙㄧ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散官名。三司即三公。 汉 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东汉 殇帝 延平 元年, 邓隲 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 魏 晋 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 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文帝 时为散官, 唐 、 宋 、 元 因之, 明 废。《后汉书·邓隲传》:“ 延平 元年,拜 邓隲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 騭 也。” 唐 张说 《齐卢思道碑》:“公节义独存,侍从趣 鄴 ,告至行赏,授仪同三司。”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贙 字 翔威 ……官歷 钦江 开国公,至正议大夫,仪同三司。”亦省称“ 仪同 ”。《陈书·高祖本纪上》:“ 景 仪同 卢辉畧 开 石头 北门来降。”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纰漏》:“ 隋 刘臻 为仪同,有 刘纳 者亦为仪同,俱为太子学士,情好甚密。”参阅《通典·职官十六·开府仪同三司》。

  • 基本含义
    指朝廷中的三个职位,即仪仗、同知、三司使,也用来形容官僚体制中的官员职位。
  • 详细解释
    仪同三司是指中国古代朝廷中的三个职位,分别是仪仗、同知、三司使。仪仗负责仪仗队的组织和管理;同知负责辅助官员处理公务;三司使负责财政、军事和刑法的管理。这三个职位合称为仪同三司,意味着官员们各司其职,共同为国家服务。
  • 使用场景
    可以用来形容官僚体制中的官员职位,也可以用来形容各方各面的人才齐聚一堂,各司其职,共同合作。
  • 故事起源
    仪同三司最早出现在唐朝,是唐太宗时期设立的三个重要官职。当时,唐太宗希望通过设立这三个职位来加强朝廷的管理和监督,使官员们各司其职,共同为国家服务。
  • 成语结构
    仪同三司是一个由三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分别是仪同、三和司。
  • 例句
    1. 他们三个人在公司里的职位分别是总经理、财务主管和销售经理,真是仪同三司。2. 这个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领域,各自有不同的专长,真是仪同三司。
  • 记忆技巧
    可以将仪同三司的发音与“一同三思”进行联想,表示各司其职,共同合作的意思。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以及古代官员的职责和分工。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的班长、团支书和学习委员各司其职,真是仪同三司。2. 初中生: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和英语课代表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真是仪同三司。3. 高中生:我们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社团联合会主席和班级委员会主席各司其职,共同努力,真是仪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