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兹
yú zī
  • 拼 音:yú zī
  • 注 音:ㄧㄩˊ ㄗㄧ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 基本含义
    此时此地;在这里
  • 详细解释
    于兹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于表示“在”、“于”,兹表示“这里”、“此地”。合在一起表示“此时此地”、“在这里”。
  • 使用场景
    于兹常用于描述某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强调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境。可以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
  • 故事起源
    据史书记载,于兹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原文是“于兹乃至于南河之滨”。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在南河边建造宫殿的情景。后来,“于兹”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用于表示“此时此地”。
  • 成语结构
    成语“于兹”由两个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但通常以“于”开头。
  • 例句
    1. 我们终于在于兹见面了。2.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谨以此书献给于兹。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于兹”与“此时此地”相对应来记忆。此外,可以尝试将“于”字与“在”字联系起来,将“兹”字与“这里”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学习其他与时间和地点相关的成语,如“彼时此地”、“今朝此地”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于兹遇到了一只小猫。2. 初中生:于兹之际,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重要。3. 高中生:于兹之间,我决定追逐自己的梦想。4. 大学生:于兹之地,我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5. 成年人:于兹之时,我想起了过去的种种。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