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和概括,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基本概念
国际关系学院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论述:
在国家安全研究中,学者们经常会为如何理解和定义某个概念争论不休。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一些比较生疏的边缘概念上,而且也发生在众多经常要用到的基本概念甚至核心概念上,例如"安全"这个概念上。在这种争论中,甚至在各不理睬的自顾自的陈述中,人们对许多概念下的许多定义其实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要使"国家安全学"真正成为科学,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对这一学科中涉及的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按照逻辑方法的要求给出每一个概念以准确而无歧义的严格定义。这个任务需要经过我们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来逐渐完成。
这里所谓的"名",即"概念"。任何学科,都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概念是科学的基础。一个学科中的概念存在问题,学科的基础就不牢靠,整个学科就有问题。概念的问题越大,其所在学科的问题就越大。因此,概念及其定义问题,对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概念问题,说到底是一个逻辑问题。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成其为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解决了概念方面的逻辑问题,使学科中的概念取得了学科领域普遍认可的准确含义。与此相反,社会科学迄今之所以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没有真正从逻辑上解决概念问题。这些年在探讨国家安全理论问题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使"国家安全学"真正成为科学,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对这一学科中涉及的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按照逻辑方法的要求给出每一个概念以准确而无歧义的严格定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本文并不是要对国家安全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都给出恰当的逻辑定义,而是要指出这样一种定义的缺失给我们的国家安全研究制造了怎样的困难,解决这样一个基础性问题对于整个国家安全研究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应当如何从逻辑上来解决这样一个难解决的困难问题。
国家安全的研究
就像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只有深入到该领域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一样,国家安全实践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进入这一领域深处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在局外人或初涉者觉得什么问题都一清二楚的许多领域,局内人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做过深入思考的局内人,却清醒地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还不那么清楚,甚至还是一团团解不开的烂线团、一笔笔算不清的糊涂账。国家安全研究在当前的状况可以说正是这样。
国家安全研究在当前有太多太多的困局需要解开,但许多人却不清楚解开这些困局的关键环节在什么地方,更没有掌握突破这一关键环节所需要运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当然,目前也有人已经找到了解开国家安全研究诸多困局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等三家单位于2007年联合发出的召开"非传统安全--世界与中国"首届论坛的通知中,我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因为在通知附件为会议设定的"主要论题"中,第一方面就是"通过对国内外非传统安全基本概念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我国的非传统安全基本概念表述,内涵和外延界定",其下所列第一条便是"对安全、国家安全、传统安全的定义"。这说明,起草和审定这一通知的专家已经意识到,明确概念已成为国家安全研究甚至是国家安全实践遇到并且无法绕开的关键环节,不解决这一问题其他问题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特别是科学的解决。
当然,这一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国家安全领域的概念问题特别是概念定义问题,在以往和当前都是一个存在着诸多问题的问题。事实上,从"国家"概念,到"安全"概念,再到"国家利益"概念和"国家安全"概念,如此等等,在当前的国家安全研究中确实都是还没有得到科学定义的概念,而这种科学定义的缺乏,则是由于相关研究人员没有掌握定义的逻辑方法,因而没有能力使相关定义做到逻辑上严密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科学性。在此,我们不想先说"国家"、"安全"、"国家安全"这些基本概念,而是想先看一看当下对"国家安全战略"这一概念都有一些什么定义,这些定义中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逻辑问题。
就本来意义说,国家安全战略就是"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但是人们在给这一概念下定义时,却给它加上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限定。例如:"国家安全战略是指综合运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国家安全目标而进行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1](P.3)这一定义给国家安全战略加上了"综合运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力量"这一限定词,但是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国家、任何组织的国家安全战略都是"综合运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力量"呢?显然,在有的时候(例如古代)、有的国家(例如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其国家安全战略便难以说是"综合运用各方面力量",而可能是仅仅或主要是运用了军事力量。其实,所谓"综合运用各种力量"的国家安全战略,只是国家安全战略的现代表现形态,而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表现形态,而不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切形态,因此这样定义就把许多不完善、不完美的国家安全战略排斥在国家安全战略之外了。这显然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根据如上分析,这样一个定义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所谓国家安全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价值观的总体构想。"
[2]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使用的都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但是我们发现,不仅它们对于"种差"陈述有所差别(一个非常简洁地把"综合运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国家安全目标而进行的"作为种差,另一个则比较复杂,种差陈述比较长:"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价值观的"),而且它们所找的属概念也不相同,一个是"全局性筹划和指导",另一个是"总体构想"。这说明,人们对"国家安全战略"的种差和属的认识都是有差别的。如果说对"种差"认识的差别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安全"概念认识的差别,那么对"属"概念认识的差别则反映了人们在认识"战略"概念上也没有取得一致。为此,我们不妨再举一个更早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在2002年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国家安全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国家安全战略,是关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筹划。一般认为,它是指在平时或战时,组织和运用国家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和运用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等综合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3](P.34)非常明显,这里同时给"国家安全战略"下了两个定义,一个比较简洁,另一个比较复杂。简洁的定义是:"国家安全战略是关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筹划";复杂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国家安全战略是指在平时或战时,组织和运用国家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和运用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等综合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对于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1)两个定义的"属"不同,一个是"宏观筹划",另一个是"科学和艺术",这显然是对"战略"概念的陈述,那么这就有了一个问题:战略究竟是"筹划",还是"科学和艺术",或者说既是"筹划"又是"科学"还是"艺术"?(2)"平时或战时"属于"赘语",因为除了平时和战时外,这世界再没有别的时了,因而"平时或战时"对"国家安全战略"来说没有任何"种差"所要求的限制作用。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如果按照其前部分中比较简洁的说法,倒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定义:"国家安全战略就是关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筹划。"
"国家安全战略"概念定义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且还必然影响到国家安全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国家安全战略"已有定义中存在的种种逻辑问题,为准确定义这一概念作逻辑上的铺垫和准备,就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一定实践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如上的分析,虽然还仅仅局限于否定性的批判,而不是肯定性的建设,但这对得出合乎逻辑的"国家安全战略"定义,则是必要的程序。
当然,在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甚至是最基本的概念,也存在着认识和定义方面的各种问题。这一点,可以说是与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科学的现状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对这样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说是宽容甚至放任这样的问题的存在。在此,我们没责任对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中存在的概念问题进行全面的逻辑批判和清理,但是我们有责任也有可能对国家安全理论中存在的概念问题提出逻辑批判和清理的要求,甚至可以从几个基本概念开始来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从点滴做起。
内涵和外延
在任何一门科学中,都有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为了使学习和研究的人们对这些概念有准确的理解,为了不致由于自然语言的多义性造成概念的混乱,人们就要对这些概念进行规范。规范概念的最普遍有效的方法,就是给概念下定义。所谓定义,就是通过揭示概念内涵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定义一般要用准确简练语言来表述。例如,"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就是一个简明扼要而有合乎逻辑的定义。再如,"直角三角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也是一个简明扼要而在逻辑上有效的定义。
要给概念下一个正确的定义,必须同时做到两点,一是要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内涵;二是要掌握下定义的方法。因为概念是各种各样的,涉及到人类认识的各个领域,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尽知人类掌握的所有概念的内涵各是什么。比如说,一个研究社会学的人,他就难以知道什么是"超导"的内涵,什么是"程序"的内涵。相反,一个研究物理学的人,虽然可能知道"超导"的内涵,一个研究计算机的人可能知道"程序"的内涵,但是,他们却可能不知道"市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不知道"国家安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研究逻辑的人知道"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知道"定义"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但是他却可能不知道上面所列举的物理学领域中的概念、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经济学中的概念、法学中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因此,明确一个具体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是专门研究有关学科的人才能做到的,而不专门研究这一学科的人,一般是做不到的。因此,如果要对国家安全理论中的概念下定义,那么就必须研究国家安全理论,必须能够准确地把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除了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之外,定义一个概念还需要掌握下定义的逻辑方法。对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理论包括国家安全理论来说,普通逻辑学提供的"属加种差",或曰"种差加属"的定义方法,就是足够使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属加种差定义",就是通过被定义项概念的上位属概念和属概念下被定义项概念与其他种概念的不同来给被定义项下定义。被定义项的上位属概念,就是"属加种差"定义中所说的"属"。属概念下被定义项概念与其他种概念的不同,就是"属加种差"定义中所说的"种差"。这种定义的逻辑形式是:被定义项=种差+属。例如,在"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中,被定义项"商品"的"属"就是"劳动产品","种差"则是"为交换而生产"。所以,其形式是:商品=为交换而生产+劳动产品。
掌握了这个逻辑方法,同时又具备了国家安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国家安全理论中有关概念内涵有了准确把握,我们就既可以给相关概念下定义,也可以分析诸如上述一些不合逻辑的定义的问题所在。例如对于"战略",就可以大致定义为"对全局性、持久性、重要性事务和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方案。"在此,战略的属概念是"方案",而战略与其他各种类型"方案"的区别即所谓的"种差",则是"对全局性、持久性、重要性事务和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性作用",因而其形式就是:战略=对全局性、持久性、重要性事务和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方案。
为了使定义合乎逻辑,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定义的规则,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才能给一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否则,给概念下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总的来说,这些规则有四条,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一条。第一条规则的内容是:定义必须相称,即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全同。否则,就要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所谓定义过宽,就是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例如,"安全是免于外部威胁的状态",就是一个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的定义。这是因为,仅仅免于外部威胁还不等于安全,内部问题同样可以使任何主体处于不安全状态中。所以,如果把安全定义为"免于外部威胁的状态",那么就可能把那种没有外部威胁却存在着内部安全隐患的状态也放在"安全"概念或安全范围中,这就扩大了安全的范围,因为这种状态原本不是安全, 而是不安全,因而不在"安全"概念的外延之中,但按照如上定义它却属于安全,处于"安全"概念的外延之中了。对此,我们可以用如下图示加以说明:
A.免除外部威胁而没有 B.免除内部威胁而没有 C.既免除外部威胁又免除内部威胁的状态 免除外部威胁的状态 免除外部威胁的状态
在这三个图示中,本来只有"C"才是"安全"的外延,但把"安全"定义为"免于外部威胁的状态"时,就不仅"C"是"安全"的外延,而且"A"也成了"安全"的外延。这就明显扩大了"安全"的外延。
事实上,类似问题还普遍存在于国家安全理论中的许多概念的定义之中。但是,在国家安全理论的概念定义中,违背这条规则而犯"定义过宽"逻辑错误的,还是少数,更多的情况则是因为在定义中加了过量的限制词而增加了概念的内涵,从而减少了概念的外延,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所谓"定义过窄",就是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例如,当我们说"商品是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时,就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那些不通过货币而进行交换的劳动新产品,也是商品。我们在前面所举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例子,多数是这种情况。
这里,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人在谈到国家文化安全时,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持自身的文化价值传统,并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吸纳和借鉴一切有益的人类文化精神成果并不断创新发展。"[4](P.139)这个定义明显不符合逻辑上"种差加属"的要求,因为它没有明确地给出"国家文化安全"的属概念。如果对此不加深究,仅就其可以作为"种差"的一段长长的限定词来看,也存在着许多导致"定义过窄"的问题。首先,种差中的一个限定是"主权国家",就不恰当地把"国家文化安全"这个复合概念中包含的"国家"限定为"主权国家",使定义项的外延必然要小于被定义项,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当然,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这篇论文的这个定义中,在整个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人把"国家安全"这一概念中原本没有任何限定的"国家"限定为"主权国家"、"民族国家"等等,这同样违背了上述第一条规则,没有做到"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全同",从而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其次,上述定义"种差"中的"文化价值体系"同样不合理地把"国家文化安全"这一复合概念中的"文化"限定为"文化价值体系",这也必然导致"定义过窄"。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存在于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其他一些定义中,以及超越国家安全研究的其他多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对此我们不得不怀疑,人们是不是觉得,要是不把一个简单的概念通过定义解释得复杂高深一些,就不足以说明我们是在"研究"问题?其三,"种差"中"免于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的陈述,把"国家文化安全"限定为免于"文化因素"的侵蚀等,这就把各种"非文化因素"(如政治、军事、经济等不同的因素)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侵蚀等,排除在威胁和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之外了,从而把免于这些方面的威胁和危害放在"国家文化安全"之外了,把仅仅是免除"文化因素"的侵蚀就认定为"文化安全",而不是把同时免除"文化因素"和"非文化因素"的侵蚀才认定为"文化安全",从而把"文化安全"的外延扩大了,又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对此,下列图示可以给出比较形象直观的显示:
A.仅免除"文化因素" B.仅免除"非文化因素" C.既免除"文化因素"又
的侵蚀 的侵蚀 免除"非文化因素"侵蚀
本来,只有既免除"文化因素"又免除"非文化因素"侵蚀的"C"才是"文化安全"的外延,但按照上述定义,必然使仅免除"文化因素"侵蚀的"A"也处于"文化安全"的外延之中,从而"文化安全"既包括了"C"又包括了"A",从而扩大了"文化安全"的外延。
与如上不恰当的过度"限定"或过度"扩大"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定义的"种差"中用了许多没有任何逻辑作用的语词。这些"无用的赘语",虽然对与该概念相关的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它们对概念外延没有任何限定或扩大的作用,因而在定义中则是完全没有必要出现的。这就是说,重要的问题,不一定都要放在一个概念的定义之中。例如,对安全的感觉、认识是安全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因此而把对安全的主观感觉和认识等放在"安全"概念的定义中。
那么,人们在国家安全研究中,为什么会经常犯如此的逻辑或非逻辑错误呢?除了少数情况下是对相关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准确把握相关概念的内涵之外,多数情况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不了解为什么要给概念下定义,也没有掌握下定义的逻辑方法。在一些人看来,对概念下定义就是要帮助人们对相关概念做出全面解释或理解,其实这种要求对于定义来说过高了。定义的目的仅仅是要帮助人们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而明确概念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志就是人们在思想中能够把所定义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开来,从而在客观上能够把该概念所指向的对象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只要能够把一个概念与其他任何概念区别开,能够把一个概念代表的对象与其他任何对象区别开,这样的定义就是合格的、有效的。至于一个概念包含的丰富内容,则需要在进一步的理论阐述中逐渐展开,而不可能也不必要通过一个定义就完全解决问题。例如,商品具有二重性,还有其他一些特性,但这些在商品的定义中并不需要都包括进去,而只能在对商品及商品生产的进一步研究和说明中不断明晰起来。
当然,一个在逻辑上有效的定义,除了要符合上述规则外,还需要符合另外三条规则:定义不能循环,即定义项中不应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定义应为肯定,即除给否定概念下定义外,定义一般应是肯定的,否则就要犯"定义包含不应有的否定"的逻辑错误;定义项必须明确,即定义项必须用清楚明白的概念,不应用含糊不清的概念或语词,否则会犯"定义不清"或"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在研究国家安全理论,给相关概念下定义时,必须给予注意的。
国家安全的三个层次
国家安全研究甚至实际工作领域还有更多的概念需要从逻辑上进行批判性清理。例如,我们现在经常说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就是两个难成立的概念。再比如,人们在定义"安全"概念时,多数认为它既是一种客观状态,又是一种主观感觉,这不但在哲学上有问题,而且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如果从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角度对需要认真清理的概念列一个表,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安全基本理论中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国家"、"利益"、"安全"、"安全度"、"安全感"、"安全化"、"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感"、"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机制"、"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是清清楚楚的,但如果深入下去,却没有一个是已经在国家安全研究领域达成共识的。例如,国家安全研究中的"国家",究竟是普遍性的国家,还是特定的"民族国家",对此人们就有不同认识,甚至还有人在说到国家安全问题时,自觉不自觉地把国家限定为"主权国家"。再比如"安全"这个概念,它究竟是指一种客观状态,还是同时既指客观状态又指主观感觉,人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必然影响人们在对其下定义时选择什么样的概念作为"属"的问题。此外,还有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与"传统"和"非传统"相联系的一些关于安全问题的概念,除"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外,还有"传统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观"、"传统安全要素"与"非传统安全要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等等,不仅在人们使用它们时可能混为一谈,而且所谓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在汉语系统中本来就是不能成立的概念。事实上,"安全"作为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并不存在"传统"与"非传统"的区别。能够区分为"传统"和"非传统"的,可以是"安全观",也可以是"安全的构成要素",甚至可以是"威胁安全"和"安全威胁的因素"等等,但绝不是"安全"。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从逻辑上进行严格的分析和批判,利用严格的科学方法进行"逻辑"加"实证"的剖析,才能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形成比较科学的概念体系和定义。
在发表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的《"安全"及其相关概念》中,本人曾对"国家安全"一词中的"安全"概念作了初步探讨。后来,本人又对这些年国内关于"安全"概念的不同认识和争论作了概括总结,写成《国内关于安全是否具有主观性的分歧与争论》一文,发表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第2期上,从语义和逻辑的角度对"安全"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指出在此问题上一些误解和错误的根源所在。我们认为,虽然在语言学的意义上,对"SECURITY"做出具有主观性的解释是完全成立的,因为这一名词确定有这样的含义,但我们同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这种解释仅仅适用于"SECURITY",而不适用于"安全",这两个语词是有差别的;二是这种解释仅仅是一种词典意义上的"释词",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定义"。这种以"释词"代替定"定义"的做法,在科学研究和逻辑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错误,而且不仅在以汉语为工作语言的环境中是错误的,即使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科学研究中也是错误的。
虽然对国家安全基本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探讨才刚刚开始,但却意义重大,而且必须不断深入下去,因为这是国家安全研究走向科学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安全研究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而不可能成为科学。
第二个层次,是国家安全分支理论中的概念。所谓国家安全的分支理论,主要是指现在经常说到的国家经济安全学、国家军事安全学、国家文化安全学、国家科技安全学、国家信息安全学等等研究领域,也包括从其他角度进行划分形成的国家安全研究的不同领域,如国家安全法学、国家安全保卫学、国际安全学、国内安全学、国家安全情报学、国家安全反间谍学等等。这些不同分支学科或不同专业领域,除了要运用上述提到的国家安全普遍理论中的一些普遍概念外,还有自身的一些具有分支特点的学科或专业概念。例如,在国家军事安全学中,必然要涉及"军事"、"国防"、"军事安全"、"国防安全"、"军事情报"、"军事工作"、"军事安全保障"等等一系列具有其专业特色的概念。再比如,在国家安全情报学中,就必然涉及"情报"、"公开情报"、"秘密情报"、"情报搜集"、"情报传递"、"情报编写"、"情报人员"、"特工"、"间谍"、"密写"、"密点"、"密取"、"打入"、"策反"、"绑架"等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国家安全研究领域会涉及到的,更是国家安全学或国家安全理论相应分支学科或专业中必然要进行严格定义和论述的。
第三个层次,是我们在国家安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概念。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这其实就是相应对象在学科理论中"概念化"的结果。如果说现实世界的概念化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那么国家安全现实的概念化就是国家安全理论和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研究是在冷战后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许多概念也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才逐渐出现的,现在和今后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概念,因而可以说是一个需要新概念也正在产生新概念的新兴学科。正是在研究这样一个新学科中的基本问题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其中既包括作为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国家安全学"、"国家安全学科"、"国家安全情报学"等,也包括一些涉及具体理论的"安全度"、"国家安全度"、"国家安全构成要素"、"国家安全原生要素"、"国家安全史前要素"、"国家安全伴生要素"、"国家安全派生要素"等等。对于国家安全理论和学科来说,"概念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复杂多变的安全现实和不断深入的安全研究,必然要促生更多的新概念。对此,国家安全研究人员需要有创新和宽容的勇气和态度,在本身积极主动创造出更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与现实的新概念的同时,也要对国内外同仁提出的新术语采取宽容和促进的态度。当然,任何新概念的提出和运用都要经得起逻辑和实践的考验,其中首要的是逻辑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把逻辑作为工具,来分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给出合乎逻辑且比较科学的定义。
[参考文献]
[1] 高争气.邓小平国家安全战略观[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4).
[2] 潘忠岐.利益与价值观的权衡--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延续与调整[J].社会科学,2005(3).
[3] 金钿.国家安全论[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4).
[4] 严兴文.试论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特点和作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 刘跃进."安全"及其相关概念[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3).
[10]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1] 刘跃进.认识"国家利益"需要理清的几个界线[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12] 刘跃进.国内关于安全是否具有主观性的分歧与争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2).
[13] 刘跃进.攀登理性的高峰--逻辑方法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
[14] 刘跃进.国家安全法的名与实--关于修订我国《国家安全法》的一点建议 [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3).
《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解释如下:
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
首先,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与侵害的客观状态。
所谓外部的威胁与侵害,大致可分为外部自然界的威胁和侵害与外部社会的威胁和侵害两大类,但由于国家安全是一种社会现象,国家的外部威胁和侵害也就主要是指处于一国之外的其他社会存在对本国造成的威胁和侵害。从威胁和侵害者看,这种外部威胁和侵害包括:(1)其他国家的威胁;(2)非国家的其他外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威胁,如某些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对某国的威胁和侵害;(3)国内力量在外部所形成的威胁和侵害,如国内反叛组织在国外从事的威胁和侵害本国的活动。
其次,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内部的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
危及国家生存的力量不仅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外部,而且还时常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国内的混乱、动乱、骚乱、暴乱,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疾患,直接都会危害到国家生存,造成国家的不安全。因此国家安全必然包括没有内部混乱和疾患的要求。仅仅是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国家并不一定就会安全。
第三,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
无论是“没有外部威胁”,还是“没有内部混乱”,都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由此并不能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完全区别开来,单独从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来来定义国家安全,都是片面的、无效的。但是,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表述为“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那么这就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区别开了,因而也就抓住了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从而就形成了一个真实有效的定义:“国家安全是国家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
国家安全的基本原则
第一,确立国家与民族崛起的基本目标。
第二,采取综合一体化的手段。
第三,新安全观包括主权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国家享有主权,包括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国家综合安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核心。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
第四,解决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脱节的问题。
第五,树立独立发展理念,为“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国家定位。
国家安全在中国的意义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意思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是不受外国侵略,而且在国内也要稳定,要反对颠覆。并且随着国家安全的提出,我国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转折,由毛泽东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发展成为了“和平与发展”。这样使得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更加发达,强调了经济战略。200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沿着上述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扩大。更加确保了我国在不受外国侵略的同时,防止内部矛盾,发展经济的目标。
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美国白宫2010年5月27日发布了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奥巴马在该报告中将军事作为外交努力无效情况下的最后手段,这与布什政府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相比是个重大转变。
这是奥巴马上台16个月后首次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奥巴马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认为世界充满了多种威胁,放弃了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的说法。这一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还对朝鲜和伊朗对美国带来的威胁提出警告。
奥巴马政府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试图摆脱布什政府时期不受欢迎的单边主义政策,奥巴马呼吁将美国的合作对象从传统盟友扩展到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大国。该报告说,美国将和中国在共同关切的问题上进行合作。
奥巴马还将美国经济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他认为,美国在经济上的成功对于美国保持其在海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奥巴马的前任布什在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阐明美国在“9·11”事件后将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战略。布什在2006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重申美国奉行“先发制人”的战略。
同名电影
同名电影《国家安全》2004年
外文名称 Homeland Security
导演: Daniel Sackheim
编剧: Christopher Crowe ....(written by)
主演:
斯科特·格林 Scott Glenn ....Joe Johnson
汤姆·斯凯里特 Tom Skerritt ....Admiral McKee
格兰特·秀 Grant Show ....Bradley Brand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片长:USA:120 min (including commercials)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立体声
MPAA评级:Rated R for some violence.
制作人 Produced by:
Ron Binkowski ....producer
Christopher Crowe ....executive producer
Dori Keller ....associate producer
Kerry McCluggage ....executive producer
Daniel Sackheim
Clayton Townsend ....producer
剧情
本片一开始就讲述了政府在9·11事件发生之前,曾接收过一连串相关的情报与警告。直至事件真正发生后,主人公西尔多上将受命创立一个新部门,整合来自FBI、CIA、各种军事机构分支和执法部门间的信息,以便更有效的防范对美国发动的恐怖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