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
yīn míng
  • 拼 音:yīn míng
  • 注 音:ㄧㄣ ㄇㄧㄥ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称“因明论”。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译为醯都费陀,意译为因明。“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义为学术。因明即关于逻辑推理的学说,随佛教传入 中国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昔佛世尊善权导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论,综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来 寂灭,大义泯絶。今者, 陈那菩萨 福智悠远,深达圣旨,因明之论重弘兹日。”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久远超出因明,内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无神论》:“然则神造万物,亦必被造于他,他又被造于他,此因明所谓‘犯无穷过’者。”

  • 英文翻译

    1.{逻} Indian classical logic

  • 基本含义
    因果报应,因果循环
  • 详细解释
    因明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哲学观点。它指的是因果循环,即一切现象都有因果关系,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因明认为,所有的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果报,善行会得到好果报,恶行则会得到恶果报。因明观念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 使用场景
    因明一词常用于讨论个人行为的结果和责任。它可以用来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意识到每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此外,因明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如自然灾害、社会问题等。
  • 故事起源
    因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大智度论》中,是佛陀对世间法的解释之一。佛陀用因明来说明众生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
  • 成语结构
    因明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你做了那么多坏事,迟早会遭到因明的惩罚。2.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因明的道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因明与因果循环的概念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环形的因果链条,每个行为都连接着一个结果,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因明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佛教的哲学和概念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因明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因果循环的思想。此外,你还可以研究其他与因明相关的成语和佛教概念,如因果报应、业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相信因明的道理,所以我每天都要做好事。2. 中学生:我认为因明是一种伦理观念,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3. 大学生:研究因明的哲学思想,可以深化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