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精神病院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近百名北大荒知青患精神分裂被收治

    摘要

    知青精神病院,即黑龙江农垦总局精神病院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也被称为知青科,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目前集中收治了94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及知青子女。该中心建成于2008年底,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有330张床位,是中国国内仅有的,专门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机构。

    知青精神病院-成立背景

    北大荒知青

    最早提出成立北大荒安养中心的是黑龙江农垦总局残联理事长董兴业。2001年,董兴业开始关注起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状况。他最想改变的,是目前我国精神病人的一元化治疗,“我们应该成立多元化机构,集康复、安养和治疗为一体。” 董兴业决定通过解决知青这一群体的问题,建立一个新型的康复机构。此后,他们在知青精神病患者中展开了一系列调查。

    2006年6月,董兴业正式开始统计知青精神病的数字。当时统计到的是207人。到了2008年12月,只找到了167人。其中,死亡20人,失踪20人。另一个针对137名精神病患者的调查中,董兴业发现,60岁以上的只有3个,70岁以上的只有1个。

    这些患上病的知青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们是散落在各地的,有的是成了家人极为沉重的负担,有的根本和家人彻底断了联系四处流浪,也有的是常年的被当地的老乡,当地的福利部门抚养。而今在他们人生的暮年,他们又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和战友们重聚在一起。

    2006年中下旬,董兴业在农垦总局的一次会议上用一分钟进行了汇报,总局领导同意了他的建议。

    2008年12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在佳木斯落成。盖楼的钱由农垦总局来出,医药费则来自知青们各自的医保。

    知青精神病院-成立

    知青精神病院

    早在1947年,北大荒的建设就已然开始。最先进驻的是10万名复转军人。从1959年开始,又有一大批支边青年响应号召屯垦戍边。这算是北大荒的第二代开垦者。这些知青的患病因素很多,有在政治上受到刺激的,有因为返城回不去的,也有不少因为感情问题。

    由于居住分散,不便照管,大多数精神病知青生活艰难,有的甚至处于关锁状态。黑龙江省农垦局决定建立一个集养老院和精神病院为一体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把分散在各个农场的城市知青集中安养在一起,让他们实现“回城”的梦想。

    同时,把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城市知青子女也接到安养中心,对他们进行疾病治疗、社会功能康复和劳动生活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自强自立。经过总局残联和总局精神病防治院一年的努力,工程已全部竣工即将投入使用。

    知青精神病院-功能

    活动室

    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坐落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医院内,是一处集养老和精神病治疗为一体的独立建筑。主体建筑为6层,总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拥有330张床位,具备治疗、养老、托管和社会功能康复、劳动生活技能培训等多种功能。

    中心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服务理念,按照中国残联“综合性、社会化、开放式”的原则设置内部服务管理机构,体现了全新的服务模式。中心还有1200平方米的阳光大厅、200平方米的接待展示厅等,备有彩色电视和小型冰柜。每层都有餐厅和小型活动室,标准设置,全方位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病房备有自动供氧和紧急呼叫系统,彩色电视和小型冰柜。

    每一层都设有餐厅和小型活动室。主体建筑内还设有康复训练室、卡拉OK练歌室、劳动生活技能操作训练室、网吧、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能够同时开展康复治疗、娱乐健身等活动,能够全方位帮助精神残疾人恢复其社会功能。

    中心主要服务于滞留垦区的患有精神疾病的城市知识青年,同时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知青子女进行部分托管和回归社会的培训辅导,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掌握社交技巧,尽早融入社会。“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既是精神病院,也是养老院。

    知青安养中心主体建筑六层,设立了治疗、养老、托管和社会功能康复、劳动生活技能培训等多种功能。有三层共1200平方米的阳光大厅,两层200平方米的接待展示厅。室内按高级病房标准设置,全方位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病房备有自动供氧和紧急呼叫系统,彩色电视和小型冰柜。每一层都设有餐厅和小型活动室。

    主体建筑内还设有康复训练室、卡拉OK练歌室、劳动生活技能操作训练室、网吧、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能够同时开展康复治疗、娱乐健身等活动,能够全方位帮助精神残疾人恢复其社会功能。对知青子女,则在康复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技能训练、心理疏导、社会功能训练,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为回归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安养中心附近开辟一个近30亩地的康复培训农场,计划组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知青和子女参加适当劳动,改变以往精神病治疗机构消极维持治疗和事实关锁的落后方式,防止精神病人进一步致残。

    知青精神病院-作用

    北大荒神知青安养中心主要服务于滞留垦区的患有精神疾病的城市知识青年,同时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知青子女进行部分托管和回归社会的培训辅导,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掌握社交技巧,尽早融入社会。

    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既是精神病院,也是养老院。但在功能设置上又与普通的精神病院和养老院大不相同。总局残联吸收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精神病人和精神残疾人服务理念,按照中国残联关于“综合性、社会化、开放式”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和服务管理内涵,充分体现全新的精神残疾人服务模式。

  • 基本含义
    形容某人思想、行为等异常,无法理解或接受常识。
  • 详细解释
    这个成语是由“知青”、“精神病院”两个词组成的,其中,“知青”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派往农村劳动的青年,而“精神病院”则是指收治精神病人的医疗机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某人的思想、行为等异常,无法理解或接受常识。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行举止与常人不同,或者表达对某人的不理解或无法接受。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个时期,许多知识青年被派往农村劳动,他们在农村的经历与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些人甚至因此产生了精神上的问题。因此,人们用“知青精神病院”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思想行为异常的人。
  • 成语结构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知”、“青”、“精神病院”。
  • 例句
    1. 他的言行举止太奇怪了,简直像个知青精神病院的病人。2. 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太古怪了,真是个活生生的知青精神病院。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知青”与“精神病院”两个词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派往农村劳动的知识青年,他们的经历和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些人甚至因此产生了精神上的问题。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知青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农村的生活和经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奇怪了,像个知青精神病院的人。2. 初中生: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太古怪了,简直像个知青精神病院的病人。3. 高中生:他的思维方式太古怪了,真是个活生生的知青精神病院。4. 大学生:他的观点和行为太离谱了,简直像个知青精神病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