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古籍分类
集部
子部
史部
经部
精选古籍
苏武李陵诗
离骚
古诗十九首
杜审言诗全集
曹操诗全集
闲情赋并序
李商隐诗选
九歌
洛神赋
王维诗集
查古籍
搜索
伤寒论
作者:
张机
一、《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诸多医学古籍进行校勘整理,《伤寒论》则是其中之一。
现该书通行本有两种:一是明代赵开美据宋治平本(林亿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一是金代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此外,《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均载有《伤寒论》的内容,被视为该书的早期传本;北宋校正的《金匮玉函经》,也是《伤寒论》的另一古传本;近代在日本也发现了《伤寒论》的古传本,其中有康治本(唐人手抄卷子本)、康平本(丹波雅忠抄本)。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二、《伤寒论》的主要贡献
该书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著,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
相关资料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卷第二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第七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卷第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卷第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诸多医学古籍进行校勘整理,《伤寒论》则是其中之一。
现该书通行本有两种:一是明代赵开美据宋治平本(林亿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一是金代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此外,《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均载有《伤寒论》的内容,被视为该书的早期传本;北宋校正的《金匮玉函经》,也是《伤寒论》的另一古传本;近代在日本也发现了《伤寒论》的古传本,其中有康治本(唐人手抄卷子本)、康平本(丹波雅忠抄本)。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二、《伤寒论》的主要贡献
该书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著,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