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七 江西五
作者:《读史方舆》顾祖禹
- ◇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一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五百五十七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界。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长沙二郡。汉属豫章郡及长沙国。后汉因之。兴平元年,孙策始分豫章立庐陵郡。三国吴宝鼎二年,又分置安成郡分庐陵、长沙郡地置,治平都。晋因之晋庐陵郡属扬州,安成郡属荆州。元康初,俱属江州。宋仍为庐陵、安成二郡。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改置吉州治庐陵县。大业初,复曰庐陵郡。唐复曰吉州。天宝初曰庐陵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因之。宋仍曰吉州亦曰庐陵郡。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元贞初,改吉安路。明洪武元年,改曰吉安府,领县九。今仍旧。
府襟带岭粤,唇齿荆楚,据赣江之上游,为南北之要会。地广物繁,屹为雄郡。明正德中,王守仁以吉安起义,遂平宸濠。盖内出赣石之隘险,外通南昌之声势,于地利为得也。
庐陵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后汉末,孙策于县置庐陵郡。晋后移郡治石阳县属焉。宋以后因之。隋改置吉州。仍治庐陵。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百有三里。
○庐陵城《志》云:汉故县在泰和县北三十里,晋后郡徙治石阳。咸康末,太守孔伦筑郡城,即今治北六十里石阳故城也。石阳,后汉置,属豫章郡。孙吴属庐陵郡。晋末为郡治。宋、齐皆因之。隋改置吉州,又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唐初仍旧。永淳初,州人刘智以郡城逼赣水,东通大山,土地湫隘,请徙今治。天中,始筑城,周二十里有奇。宋开宝中,重加缮治。绍兴三年,增垒浚濠。淳熙十一年,复因旧修葺,有九门。元至正十二年重修,裁损故城,周十三里许。二十四年,城属于明,更筑新城,截东北一隅,比于旧损三之一。东临赣水,三面凿濠。又有子城,在城内西南隅,周仅二里。成化中增修大城,万历中复增筑子城。旧有门三,外城门五。今城周九里有奇。
高昌废县府西五十里。本庐陵县地。三国吴分置高昌县,属庐陵郡。晋初,以庐陵县地省入石阳、高昌二县。宋仍属庐陵郡。齐、梁因之。隋省。又东昌废县,在府南,亦庐陵县地。三国吴置县,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西昌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并入泰和县。旧《志》:东昌城在泰和县东北八十里,今为永和镇。镇盖在府南十五里。又口城,旧《志》在府北七十里,似误。今详见南昌府。
大皋城府南二十里,临赣水。即梁末李迁仕据此以拒陈霸先处。《陈书》: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使召高凉太守冯宝,宝妻洗氏策其必反,既而迁仕果反,遣军主杜平虏将兵入赣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霸先使周文育击之。洗氏曰:平虏骁将也,今入赣石,与官军相距,势未得还。迁仕在栅,无能为也,请往袭之。宝从之。迁仕大败,走保宁都。盖是时迁仕与冯宝等皆帅兵援台城,在南康之北,故得以拒霸先也。俗本迁仕在栅,讹栅为州耳。《寰宇记》:大皋城,在泰和县北八十里。《泰和县志》:泰和北三十里抵庐陵县界,又北三十里有大皋渡城,盖以大皋渡名。
○螺山府北十里。南临赣江,宛委如螺,与城南神冈相拱揖,如主宾然,俗呼螺子山。《志》云:神冈山,在城南十里,高三百尺,回环数千步,与螺子对峙,赣江流其下,苍翠相映。○瑞华山,在府北五里,俯瞰大江。相接者曰真君山,峰峦[B18D]で,俯瞰城郭,周围十里,上祀许旌阳,因名。山后有画眉岭,势平衍,长四五里,可以屯兵。又西南为云腾岭,盘折而南,状若龙头,屏障长冈之外。《志》云:岭在府西北三里。又仁山,在府西二里。梁天监五年,高昌仁山获铜剑二,盖梁时此为高昌县地也。府西六里又有天华山,一名凤山,亦高秀,为郡治主山。迤南曰焦冈岭,习溪水经其下。
青原山府东南十五里。山势根盘,外望蔽亏,旁有一径,萦涧而入。中有骆驼峰、鹧鸪岭,势甚乔耸,其东曰方山。又芗城山,在府南四十里,高七十丈,周围百里,接永丰、吉水县界,亦号三县山。中一峰尤奇秀,俗称文笔峰,胡氏世居其下。宋建炎三年,金兵至庐陵,胡铨自芗城团结丁壮入城固守,既而事定,复还芗城,即此。芗,亦作香。○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树栅架梁以拒蒙古,乡人依以免患。
龙须山府西四十里。峰峦律,绝顶有泉。《志》云:府西南五十余里,有武华山,一名鸦髻山,双峰峻绝,高入云汉。其西则群峰森列,环绕如城。前有香炉峰,顶平旷,可容千人。山径蹊仄险隘。宋、元间,乡人尝保此,曰枫子寨。近时民多避难其中,为贼所袭,死者甚众。又玉城山,在府西七十里,山峻极,而上平坦,泉石甚胜,亦宋、元时乡人避乱处。
方石岭府南百里。层峦叠嶂,石崖峭耸。宋景炎二年,文天祥自永丰引军还兴国,蒙古将李恒追之,及于方石岭,天祥败绩。岭之南有统制石,相传天祥统制巩信,亦自永丰溃还至此,为李恒所追及,信短兵接战,力不及,死之,石因以名。又廖冈岭,在府西南六十里,盘旋回合,一名曲山。唐会昌中,有廖仙姑者隐此,亦名廖仙冈。○金竹峰,在府北六十里,高约三百丈,周三十七里,两峰相峙如竹,因名。其西一山,高二百丈,周十五里,顶有巨石如笋,名石笋峰。又西为斗门峰,周二十余里。《志》云:府东南百二十里有文笔峰,文天祥居其下,因自号曰文山。
赤石洞在府西南。《志》云:吉州有赤石洞,唐末彭氏据为巢穴。朱梁开平四年,时吉州已为淮南所有,水军使敖骈围前吉州刺史彭之弟于此。楚军救,虏骈以归。○虎口石,《志》云:在府北百三十里,石临赣水,高三丈,上一穴,状如虎口。梁侯景之乱,交州刺史陈霸先将兵三万越海赴难,景将立栅邀之,霸先以舟排栅,而潜军出其不意,败之,即在此。
○赣江在府城东。自赣州府北流,经万安县折而东六十里逾泰和县,东北流八十里达郡城东。又四十里经吉水县界为吉水,又东北入临江府之峡江县而为清江。《志》云:城东江中有白鹭洲,长五六里,虽甚涨而洲不没。
神冈山水在府城西南。源有二:一出袁州府萍乡县界泸潇山,流百八十里至安福县,又东北流八十里,与永新水合;一自永宁县奖山、鹅岭二水通永新江,其间有永新县之抱陂等水、泰和之ッ水等水、安福之泸水诸水皆汇流而合大江。○永新水,在府南,源出永新县界,流入境,至章家渡,安福水自安福县流入焉,即泸水也。又东流四十里至府南十五里大皋渡而入赣江。
习溪水在府城南。源出吉塘渡,由焦冈岭东合众流,至城南,贯串城市,名长涝水,东北入大江,此为绕城南之水。又螺湖水,在城东北,自府西五里冈泠水坑发源,曲折流径云腾岭下,与沸泉合流,北折而东,有螺湖水流入焉,注于大江,此绕城西之水也。○横石水,在府西北。有二源,一出吉水县界,一出府北之大湾,流合清湖诸水,合流至三江口,横入大江。又府西六十里有井冈水,自安福县界流入,经洋江口入大江。府西七十里又有安塘水,东流数十里,曲折入三江口,以达大江。又明德水,在府南,自永丰县界流入境,有王江等水流合焉,注于大江。○井冈镇府西六十里。有巡司,元至正中置。明因之。又敖城巡司,在府西八十里。相传孙叔敖故居,误也。路出永新县,旧设巡司。近时贼从湖南犯境,道出此。又富田巡司,在府南八十里,旧有富田寨,在今府西。宋绍兴九年,移寨于此,寻改巡司。《志》云:府境自方石岭而南,连亘百里,崇山峻岭,向为闽人团聚,往往恃险负隅,富田其控制处也。
走马塍寨在府南方山之麓。宋隆兴二年,以境内多盗,奏置今寨,寻升为巡司,后废。又府南九十里有黄茅峡隘,界接永新县,险僻多盗,宋置把截所于此。○九里岭隘,在府西七十里,山长九里,因名。其地平旷,近时尝为营垒处。又斗塘隘,在府北九十里,地界安福、吉水,兼通袁州府及新喻县,置隘于此以扼奸民转徙。又银塘岭隘,在府北百二十里,四山峭拔,路通一线,与袁州府分宜县接界。明崇祯七年,流寇犯境,官军置营于此以御之。螺川驿府城南三里赣江滨。螺川递运所亦置于此。《志》云:府西六里,旧有桐山驿,南五十里有县潭驿,今皆废。○永和镇,在府南十五里,即废东昌县,为商民环聚处,有上中下三市。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而无定署。
泰和县府南八十里。东南至赣州府兴国县百五十二里,西至龙泉县百八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西昌县,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属吉州。开皇十一年,改曰泰和县。唐武德五年,置南平州治焉。八年,州废,仍属吉州,曰太和县。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明复曰泰和县。今编户二百六十里。○西昌城县西三里。孙吴时县治此,晋宋因之。梁大宝三年,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进顿西昌,是也。隋曰泰和县,一云初改安丰,后改今名,并移今治。《郡志》:唐贞元三年,县始移今所,城周五里。宋太平兴国三年,重修。元大德三年,复修筑。明洪武初,因旧城营葺,后废。正德六年重筑,又筑土城于西北郭外,寻复倾圮。十五年,砌完固。嘉靖以后,相继营治。今城周四里。
白石城县南五里隔江。梁大宝初,陈霸先自岭南引军讨侯景,高州刺史李迁仕拒霸先,霸先遣其将杜僧明等筑城白石拒之。迁仕亦筑城相对,既而僧明生擒迁仕。今两城旧基尚存,东谓之石城,西谓之高城。《志》云:白石城,又谓之白下。今城东门外有白下驿,自隋唐至今不改。又东昌城,旧《志》:在县东北八十里。今见庐陵县。○府山城,在县南四十里,《图经》云:陈置县,隋废。
○武山县西三十里。一名新山。周回六十里,傍出一峰,最高曰武婆冈,相传有武母修真于此。其余岩洞泉石,类皆奇胜。又金华山,在县西十五里,自武山发脉,蜿蜒高耸。○傅担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极高峻,路甚隘仄,攀援转置而后可度。其西南又有石笋峰,尤峻拔。又有九龙潭及玉溪泉,泉凡四十八窍,至岩前复合为一,亦名六八泉。县西五十里又有潮山,峰峦岩洞,名胜不一。又高湖山,在县西六十里,峻绝奇耸,顶有盘石,其平如砥,非缘石扪萝不可到。
王山县东八十里。峻拔奇秀,旁一峰,尤尖耸,周回百余里。旧名义山。晋永嘉中,有王子瑶者得仙于此,因改今名。唐贞观初,匡智者亦修炼山中,复名匡山。又三顾山,在县南五十里,正当县治,三峰卓立,屹然相顾。下有洗马池,相传为郭子仪遗迹。其相近者曰双凤山,两峰相连,秀拔如凤。○蟠龙山,在县北三十三里,山势宛转,如龙盘然。又禾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势高峻,径路险厄,过者必攀援而后得达。其相近有清水岩,中宽广,可容数百人,深不可测。下有石穴,亦可容百余人,有泉自岩注入石穴中。
阆川岭县南八十里。两旁列峰十一,广袤三十余里。又蕉坑岭,在县南五十里,自三顾山发脉,周回七里。又城头岭,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狮子寨,下有蛟潭。又十龙岩,在县南四十里,空洞可容百余人,中有十龙井。又清水岩,在县西北五十里,广容数百人,有泉自岩麓注入石穴。○天柱冈,在县南二十里,屹若天柱,亦正当县治。又县西十里有牛吼石,赣江自黄公滩来,皆平坦,经此石则险悍,声如群牛之吼,因名。
○赣江在县城南。自万安县折而东流,凡六十里,逾县境,东北流八十里,入庐陵县界,而至府城南。《舆程记》:自府治南溯流百二十里,至陶金驿,又百六十里而至浩溪驿,皆县境之江道也。水流澄澈,故县有澄江之名。江中有洲,曰龙洲,在县治南。县东二里又有金鱼洲,状若游鱼。
云亭江在县南。一名缯水。源出赣州府兴国县界,自梁口西北流百里,至县境珠林口,入于赣江。又仙槎江,在县东南,自兴国县界小窑岭,亦西北流合大蓬江、仁善江等水而入赣江。又牛吼江,在县西南,亦曰牛吼水,出永新县拔铁山,东北流合清江,蜀水、禾溪水、上横江水,俱由县境入于赣江。
禾水县西五十里。源出禾山,亦名旱禾江,萦流合永新江,又合安福江,至庐陵县界,合神冈山水。又蜀水,在县东,与禾水合,水势湍急,奔泻如蜀江三峡,因名。○秀溪,在县城西,又西里许曰文溪,相对者曰武溪,下流俱注于赣江。○旱禾镇县西五十里。亦曰旱禾市。有巡司,元至正中置,明洪武十四年革,十五年复故。又花石潭巡司,在县东南四十里。○白羊坳厄,在县东南,与兴国县接界,山箐蓊蔚,迂径羊肠,为闽广盗贼出没之冲。明嘉靖四十年,广寇直抵县之上模、冠朝诸处,官兵与战,败绩。万历十六年,与白羊坳之三丫左右创两堡,设官兵戍守。
浩溪驿县西南四十里。又淘金驿,在县东北四十里。皆滨江水驿也。又县城东旧有白下驿,今废。
吉水县府北四十里。北至临江府峡江县百十里,东南至永丰县九十里,西南至安福县百三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吉阳县,仍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庐陵县。唐因之。宋雍熙元年,析置吉水县,属吉州。元元贞初,升为吉水州。明初复为县。今编户四百三十二里。○吉阳故城县东北百二十里。孙吴置县治此,以在吉水之阳而名。隋省。宋白曰:隋开皇十年,省县入庐陵。大业中,分庐陵水东十一乡为吉水县。唐初仍废。南唐时为吉水场。保大八年,升为县。胡氏曰:宋白误也。县盖宋置于今治,筑城,周四里,后废。明正德六年,始筑城,以砖石,寻圮于淫潦,修复未既,赣水涨溢,复毁。十六年重筑,包以砖石,完固逾旧。后屡经修缮。今城周六里有奇。《志》云:县东北二十里有石阳废县,今见庐陵故城。
○东山县东二十里。绵亘二百余里。刘智请移郡,谓东通大山,即此。上有田可耕,茶药可采,山之阳有瀑布,悬流凡数百丈。其相近有中华山,一峰秀出,如悬钟然。○凤山,在县东五里。山半有凤凰岩,瀑布自岩而下,达于文江。又甘露山,在县东二里,旧名虎丘山。宋绍兴初,甘露降其上,因名。
西山县西南八十里。重冈叠,若屏障然。其间一峰尖秀,曰望火楼。下有溪,东流为朗溪。《志》云:县南八十里有穹岭,与西山对峙,亦曰东山。群山连亘,独此岭拔出,如卓笔然。又方山,在县南百十里,广袤数十里,山势回复,中宽平,有斜径穿山腰而入。○南山,在县北六十里,山甚高秀,下有深谷。《郡志》:县东二百六十里有东固山,周四百余里,嵬然高耸,为县之东镇。
王岭县北九十里。绝顶石壁,高数十丈,下有小岩,高五六尺。相传五季时彭作乱,尝置寨于此。其旁小山曰张钦寨。钦,杨吴将也。寨即与彭对垒处。又有相公坪,与寨相近,彭作乱,置保寨于上,可容数万人,仓库之迹犹存。又范萧岭,在王岭侧,数峰矗立,涧水旁流,以范、萧二仙名。○白富岭,在县北九十里,有泉自巅出,悬流不竭。旁有巨石,高数十丈。《志》云:县东二里有盐仓岭,岭上宽平。南唐时运盐贮岭上,以给民,后废。
午冈峰县西十五里。一名斗峰,五冈连延,一峰独高。又三凹峰,在县西北七十里。上凹山石壁立,石尝有光,俗名石镜。中凹为南北往来通衢。下凹稍高,临赤石潭,下有黄云冈。○黎洞,在县东五里黎王寨下。洞中皆良田,溪水最清。又神洞,在县南五里,一径如线,依山俯涧,略可容足,不百步即宽平,中有田百亩,甚肥沃。两山含翠,峰高入云。又有鹧鸪洞,在县西北五十里,四面环山,中分南洞、西洞,有田数百亩。南唐时,盗吴申先据此。今其地犹有马家营田,鼓楼洲。
○吉文水县东北十里,即赣江也。《志》云:十八滩水自泰和而下,经府城,又东北四十五里,注县西南之墨潭,为吉文水,与永丰江之水横出者合。有清湖洲横亘江中,委蛇缭绕,状若吉字,故滩曰吉阳,县曰吉水。又曰文字水,又曰文江。今县之北门亦曰文江门,县治盖在赣江之东。王象之所云割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县,是也。○永丰水,在县城南,即恩江下流也。自永丰县流入界,其间有麻江、黄竹渡、摇步、永宁、龙门、永丰乡、白水、阳丰、庐陵峡、乌江诸水,皆会流而入赣江。又明德水,亦在县南,出永丰县界,西北流为义昌水,又西北至萧泷,下流与庐陵县王江合而入赣江。《志》云:萧泷,亦曰泷江,在县南三十里。南溪水出县西北五十里朝元山,东流二十里为罗陂,经柘溪,又五里出柘口江入赣水。又同江水,亦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袁州府分宜县,其间有枫子江、柿陂河、胡石水,皆会流入于赣江。○张家渡水,在县东南。其水西北流,有卢江、河口、分陂、幽溪、皂江、义昌、王江、明德、萧泷诸水,皆分流交会而入赣江。又卢江水,亦在县南。《志》云:源出永丰县界,合上卢、中卢之水,西流为卢原,又西北流为卢陂,灌田数万顷,又北流入义昌水。鉴湖县东二里。《志》云:县北四十里有石牛潭,为墨潭之下流,每江水暴涨,见石牛浮水上。又北即玄潭也,亦曰悬潭,相传古有蛟龙为害,行舟者凿山为路避之,今有铁柱镇焉。○柿陂,在县西北八十里,源出分宜县,溉田千顷。宋绍兴中,县令吴明卓修复。
○白沙镇县北三十里。有巡司,元置,今移于县西三曲滩上。又白沙驿,旧亦在县北三十里。明万历中,移于城北。《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玄潭公馆。
永丰县府东百三十里。东至抚州府乐安县百二十里,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百四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阳成县。晋太康初,改为阳丰县,仍属庐陵郡。宋、齐、梁因之。隋并入庐陵县。唐为吉水县地。宋至和元年,割吉水之报恩镇置永丰县,属吉州。绍兴七年,始筑土城,元废。明弘治初,因故址新筑。正德七年,为贼所毁,复修筑,寻圮于水。嘉靖三年增修,自是屡经葺治。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严城县东十五里。相传唐末有严将军者屯兵于此,因名。又县南三十里圣岭上有土城,相传五代时神人所筑,周围数里。宋绍兴中,乡人避寇其中,多所全活。《志》云:县西六十里有阳城,相传县初治此。○山县北三十里。五峰环列,森然如圆廪。又鸡笼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四面平畴,一峰中峙,比众山独高。又有郭山,在县东八十里,接乐安、新淦两县界,栈道崎岖,行七八里地始坦平,有良田数百顷。《志》云:县东北七十里有龟陂山,回复连亘,抵宜黄、乐安县界。
王岭山县西三十里,西接吉水县界,北接新淦县界。山高四十余里。○五胜山,在县南十里,五峰高耸,山麓有石龟,水流其下。又沙山,在县南百六十里,高数百丈,峰峦耸秀,上多沙石,因名。相近有石门山,以大石对峙而名,广二十余里,上有良田数十顷,居民千余家。《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蜈蚣山,高三百余仞,抵兴国县界,断续横亘,宛若蜈蚣。又凤凰山,亦在县南百六十里,有泷冈,宋欧阳修葬父处也。一名案山,山傍即沙溪市。
圣岭县南三十里。上有井,深广数丈,前有峰,曰仙人台,土城在焉。又石空岭,在县南百十里,形如覆斗,内空阔,容二三百人,上有古寨场。○九曲岭,在县南二百里,连属九曲,上有九峰。相近有竹篙岭,高数百丈,绵延四十里,东抵宁都界,西抵兴国界,上有路通汀州。《图说》:县南有油洞山、中邦山,与竹篙岭、观音岭皆界连兴国、宁都,层峦深洞,林木阴翳,至为险僻。又有石榴花岭,在县南百里,亦东抵宁都,南抵兴国县界。《志》云:县西三十里有酆岭,盘屈十有八凹。又西十里为白富岭,一名白露岭,三峰连属,高数百丈。
慵岭县南二百里。岭路崎岖,登陟甚艰。相近有高霄岭,极高耸。谚云:高霄慵隔,去天三尺。又有打鼓岭,与兴国县接境。宋建炎间,两县人击鼓集众御寇于此。《志》云:县南七十里有龙堂岭。宋建炎二年,草寇侵掠,居民屯聚以御之,今故寨尚存。○折陂岭,在县西南百十五里,三山相连,延袤数十里。又双岭,在县南百八十里,高数十丈,两峰对峙,峰峦层耸如塔。《郡志》:县东六十里有大盘岭,岭面宽平可耕,人多种木蓝,亦名蓝田岭。又北岭,在县东八十里,接乐安县界。县东北五十里又有白岭,北接新淦县界,为往来通道。又张湖冈,在县南百里,上有古寨。○恩江在县治南。亦曰永丰水。源出乐安县及宁都、兴国三县界,汇流经此,又西合麻江诸小水而入吉水县界,下流入于赣江。○永丰乡水,在县南,出兴国县境,北流经县界,入于恩江。又明德乡水,亦出兴国县境,流经县南,西北入吉水县界。
○沙溪镇县南百六十里,近凤凰山。旧有沙溪寨,亦为沙溪市。明初为沙溪巡司。又枧田巡司,在县东十三都,本枧田寨,明初改巡司,万历中废。又有层山巡司,在县南百二十里,县南二百余里又有表湖巡司,皆明初置,为戍守处。○金牛寨,在县南二百四十里。其地有吴公山,与兴国县接界。
南源坳县西北三十里,路出峡江县。又西有黄源坳,去县亦三十里。《志》云:县东北有枧田、盘岭、猪婆等坳,路通新淦、乐安二县。东南有都溪、小岭诸坳,路通乐安县,有事时为戍守处。
安福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湖广攸县三百十里,西南至永新县百五十里,北至袁州府分宜县二百里。汉安平、安成二县地,分属豫章、长沙二郡。后汉改安平县曰平都。兴平中,改属庐陵郡。三国吴宝鼎二年,分置安成郡治焉。晋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改平都曰安成县,属吉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曰安复县。唐武德五年,置颖州治此。七年,州废,仍属吉州,寻改县曰安福。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安福州。明初,复为县。《城邑考》:县城晋永康中所筑,唐因之。宋祥符中增修。元至正十五年亦尝缮治,二十四年归于明。洪武七年增筑,嘉靖、万历间亦尝营治。今城周五里,编户二百三十四里。
○安平故城县东南六十里,枕王江口。《志》云:县本秦置,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永元八年,改曰平都。三国吴始移县于今治,并置安成郡治焉。今县治南百步有平都废县址。隋曰安成县,又曰安复县,县名虽更,而治不改。《舆地志》:晋永康初,朱居为安成太守,筑郡城,阔八里,辟八门,中有双阙,高数丈云。
安成故城县西五十里。汉县,属长沙国。《安成旧记》:张普封安成侯,国于此,筑城居之。相传汉县理西乡,即普侯国也。吴于东乡置郡,县亦移焉。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复。刘宋仍属安成郡,齐、梁因之。隋平陈,省安复入平都,旋改平都曰安成,又为安复,仍旧名也。《寰宇记》:县东六十七里有安成故城,即汉安成侯张普所理。似误。或曰孙吴所置东乡城也。○亭符城,在县南八十里。又禾出符城,在县南百里,建置未详。
○蒙冈山县东一里。多林木,城中望之,郁然森秀。县北二里又有北华山,亦秀耸。○罾石山,在县东十五里,临江有山,轮特起,状若渔罾。傍有石榴峰,俯瞰江下,有潭深不可测。相接者又有东阳峰,磅礴高耸,四面各异。西有石屋,北向砑然,中空可坐百余人。其南曰白云峰,亦曰白马峰,亦峭峻,下有泉,流入东湖。
新茨山县西五十里。汉末豫章太守贾萌与安成侯张普约,共起兵诛莽,普背约,诣莽自陈。萌恶其反覆,遂先伐普,战于新茨之野,即此。《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西山,林壑幽险,有溪出两山间。○卢萧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周五百里,以卢、萧二道士得仙于此而名。或云萧、泸二水发源于此,分南北流,因名也。又蹲山,在县西南百四十里,与永新县禾山相接,亘数百里,若兽蹲踞,相传上有风窟。
武功山县西百里,根盘八百余里,跨袁、吉二郡境,亦接长沙府界。峰峦峻拔,旁有瀑布,悬流甚长。相传葛玄炼丹处,一名葛仙峰,上有仙翁坛。《志》云:山本名武公,昔有武姓者隐此,后更今名。高逾三十里,中夜登顶,可观日出,其最高处曰雷岩,延袤亦数十里。唐初林士弘走保安成山洞,即武功山中矣。又高峰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径峭险,人罕遍历,上有龙潭三所。○湖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雁峰、白鹤、仙人等峰,景物皆幽绝。
游岭县北四十里。本名牛岭。旧《记》:安福居其阳,袁州居其阴,旧有群牛经此,山遂成小径,北往袁州者,多由此道。《寰宇记》:县南有长岭,产石墨,可种火,为不灰石。又有西云岭,下瞰平畴,殊足骋目。县北又有葛岭,其地亦名葛洲,水曰葛水。《志》云:岭,一名九峰岭,又名美仙峰。○愁猿岭,在县西百二十里。崎岖险峻,行旅艰苦,故岭曰愁猿,凹曰怯马。又石廊洞,在县西百三十里,洞门广丈余,中可容千人者数处,涧水从中流出,溉田数百顷,洞口奇石墙立如廊,因名。又五里冈,在县南五里,绵亘蜿蜒,若龙蟠然。○泸水在县城北。发源卢萧山,东流与王江合,又东会泰和县之禾水而入赣江,亦谓之卢溪。又王江水,在县东南,源出县南陈、会二山,东流与卢水合,共汇为龙陂。相传吴主孙皓伐木造宫室,顺流而下,沉于此。宋元嘉十六年,木忽浮起,壅沙成洲。《志》云:龙陂,在县东南百余里。
阎水出县东三十里之阎岭,东流入王江口。《志》云:王江口在县东南六十里。又更生水,出县南百五十里,更生山流出青山口,会于王江。又毛停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流合卢水。○义川水,在县西,一名南溪水,源出袁州府萍乡县。又湖广攸县水,亦流合焉,达永新县界,下流合禾水,会流庐陵县神冈山下。水奔涌,善溃决,岁啮民田无算。明天顺间,乡人刘岳常损赀凿石数十里,通舟楫,驯不为害,因名曰义川。
东湖县东南十五里。《舆地志》:湖有石窟,容百人,其鱼味甘如蜜,一名蜜湖。又天晓湖,在县西,湖阔百余丈,大旱不涸。○寅陂,在县西四十里,横截卢水,下流绕于县前。宋王廷云:陂溉田万三千亩,岁久湮塞。治平初,令黄中庸、丞赵师日始浚溪港,筑堤阏水,灌溉如故,至今民享其利。
○黄茆镇县南七十里。有巡司,明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以防草寇猖獗。又罗塘巡司,在县西百八十里,地名时砻。嘉靖中移于杨宅。万历间移于江背。其地皆在县西。《郡志》:杨宅界吴楚僻徼,山寇时煽,地广远,阻声教,自宋以来,立镇置官抚治之,名武定围。明嘉靖中平贼,彭正以郡司马驻札镇守,寻革,今府馆在焉。
龙泉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至万安县七十五里,西南至湖广桂东县百九十里,南至南安府南康县二百八十五里,北至永新县二百三十里。亦汉庐陵县地。三国吴置新兴县,属庐陵郡。晋太康元年,改遂兴县。宋初省,寻复置。齐仍属庐陵郡。崔恭祖以平王敬则功,封遂兴男,是也。隋省入太和县。唐因之。五代时,杨吴析置龙泉场,南唐保大中,升为县。一云宋建隆初,南唐置县。宣和三年,改曰泉江。绍兴初,复曰龙泉,属吉州。今编户六十三里。
○龙泉旧城县南二十里。《志》云:县本唐太和初龙泉乡之什善镇,淮南析龙泉、遂兴、光化、和蜀四乡置场,仍曰龙泉,以为采木之区。其地水源周匝八百里,寻升为县。宋明道三年,徙今治,于水北筑土城,周三里。嘉熙元年,增筑,周五里。淳二年,始城凿濠。元末湖南寇周时中据县,亦尝修筑。明洪武七年,复增葺。景泰五年以后,屡经营缮。今城周十三里有奇。
牛羊城在县西北三里。古山寨。宋建炎四年,寇丘权犯县,令赵迪之筑城御却之。亦曰牛羊寨。又蒋公城,在县西。《志》云:在右溪西陂阜上,城濠犹存,车轨之路错出,相传昔蒋姓者所筑。○金山县治西一里。又有银山,在治东一里。二山夹峙,上各有塔,俗以为象龙之双角。又钱塘山,在县东南六里,山壤沃衍,路出南康。又东南四里有玉泉山,出泉洁白如玉。《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泉涌山,广数十里,泉出激为陂,凡数十丈,谓之卢陂。○马山,在县东南,状若奔马。其西一峰,悬崖特出,如马首。宋时置寨其上,下有龙潭。
石舍山县西百五十里,延袤数百里,跨永新及湖广之桂阳、茶陵二州界。一名万羊山。《郴志》:石舍山接吉州泰和县界,有石室,因名舍,或以为石令山也。东有小溪,即石溪水之源。又西龙山,在县西二十里,顶有风穴。○罗家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地名罗团,西接上犹县界,广数十里,高数百仞。昔有罗姓居其下。又萧家山,在县西北百余里,广数十里,草木丛茂,昔有萧姓居此。
峨岭县西四十里。势插层霄,有飞云洞,萦回二三里。又有集云峰、石人峰、及仙鹅池诸胜。又蓬莱岭,在县北五十里,上有石岩、石笋。《志》云:县南十五里有黄土岭,峻峭回环,土色皆黄,由麓至巅,九折而上。又县东南二十里曰鸦髻岭,一山两峰,状如双髻。或谓之石牛岭,高可百仞,两山相望,如大小石牛云。○莲花峰,在县南十五里,层峦突出,状如芙蕖,与县治相对。县东南三十余里又有巾子峰,顶尖而秀,高数百仞,亦曰巾子石。
山都坳县西十五里。地当通衢,山石险。又县西南八十里有乌坳山,极高峻,路出桂阳县西南百里。又有蓼坳,亦出桂阳境,冬月诸山重雾晦暝,独坳内一隙明朗,北人趋南者率萃于此。又赤坳,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路出永新县。○焦源坳,在县东三十里,为南康间道。又迷魂坳,在县东南九十里,跨万安县境,自麓至岭可五六里,四顾茫然,亦曰迷云。
○遂水在县治南。源出左右二溪,历八十四滩,入于赣江。《志》云:左溪有二源,一出湖广郴州桂阳堀渡,一出南安府上犹县之大林,至南江口而合,经西庄税之西,与右溪会。右溪之源,出湖广茶陵州界之阳,经双溪坑,至西溪口,由渡口而东,会左溪,而同注于赣江。
鹅鸭洲县西十里。县有南澳陂及塔岭泷二水,洲当二水合流之中央,下流合遂水而入赣江。○禾源镇旧在县西北四十里。旁多小径,委曲数十里,为南康、上犹、桂阳诸县之间道。有巡司,元至正二十一年置。明洪武初,移置于县南之二十五都,地名左安,司仍旧名。又秀洲巡司,在县东北三十三都,地名金田。《志》云:旧置于秀洲,亦洪武初徙置于此,而名仍旧。又北乡巡司,在县西二十九都,旧为寨。元至大五年改置巡司,明因之。又有牛王寨,在县西北,旧皆为戍守处。
龙庵隘县西五十五里。《志》云:自厄而西八十里至燕塘隘,百里抵郴州桂东界口,多崇山峻岭,以北乡巡司为中制。县南百里为明坑隘,自厄而北,有白云、庐阳二隘,黄土、猫儿二关可相联络,而控制则在禾源巡司。
万安县府南百八十里。东至赣州府兴国县二百三十里,南至赣州府二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南安府南康县二百七十里,北至泰和县百里。唐太和县地。五代末,为龙泉县之万安镇。宋熙宁四年,始割太和、龙泉、赣三县地益之,升为万安县,属吉州,筑城,周不及一里。元初废。至正十九年,复筑土城,周三里。二十三年时,城属伪汉,改筑而狭其半。明初复增筑,周亦一里有奇,濠长二里,寻皆毁废。正德五年,闽广贼起,县被残破。明年,始筑城,自是屡经修治,周不及四里。编户九十八里。
○遂兴城县西北十五里。吴立新兴县,晋太康初改曰遂兴,以当遂水口而名。隋省。今为龙泉江口之金城。○鱼梁城,在县南十里。梁大宝元年,陈霸先起义兵讨侯景,军南康。高州刺史李迁仕作乱,据大皋渡,遣将杜平虏入赣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霸先遣周文育击走之,据其城。今俗呼为城头。《志》云:城近龙溪,临惶恐滩。○芙蓉山县西五里隔江。山形秀丽,超出众山。又马头山,在县西渡江五里,山势独耸,层叠相连,如马首然。○朝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临大江。山势耸秀,诸峰环拱,若朝仰之状。又五马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五峰相连,状如五马。
龙头山县东二十里。高数百丈,周围十里,形如几案,一名案山。上有仙坛岭及龙峡。又有仙圣、罗汉二岩,龙溪水出其左,西入赣江。又蕉源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尖峭,林木森茂,产铁,一名东溪山。其相接者曰乾溪山,亦高峻,有百丈峰,峰下有潭。又职源山,亦与东溪山相接,绵亘数百里,水流其下,产铁。宋置炉冶纳课,久废。○卢山,在县东五十里,高百余丈,诸峰环列如屏,下有水,源出城江口。又西平山,在县东八十里,东抵兴国,北跨泰和县界,上有故巡简寨。《志》云:山岩悬峭,惟西南平坦,梁水出焉,下流入于赣江。又西平山,相近有黄塘岩,岩甚空阔,下有蛟穴,泉涌不竭,溉田万顷。
金牛山县南六十里。东瞰大江,中有石如牛,因名。○三峰岭,在县西六十里。有三峰耸秀相连。
○赣江县城西南。自赣县界北流抵城下,凡百二十里。其间有滩,曰昆仑、曰武朔、曰昌邦、曰小蓼、曰大蓼、曰绵津、曰晓、曰漂神、曰皇恐,凡九滩。又折而东北流,入泰和县界,水性湍险,皇恐滩尤甚。本名黄公滩,后讹为皇恐也。今滩在县治西。宋赵为虔州守,尝疏凿此滩。或云东坡南迁,始讹黄公为皇恐也。又《陈书》赣水有二十四滩,今止有十八滩,其九滩详赣县。
皂口江县南六十里。源出赣县界三龙山,径上造、下造,流入赣江。宋建炎初,隆太后避兵,南指章赣,金人蹑其后,追至造口,不及而还。造口,即皂口也。《志》云:皂口有金船岭,为往来必由之道。○梁口江,在县南八十里,源出西平山,西南流,入于赣江。又有清水,在县东十五里,源出龙头山,亦西入赣江。
韶江县西北三十里。《志》云:县西四十里有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乐处,韶水出焉,东流会黄鹄水,入于赣江。又上横江水,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龙泉县境之潭溪,经泰和县,合牛吼江,入于赣江。又城江水,亦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龙泉县之蕉源,流合卢源溪,经两江口,又东会麻叙溪水,入于赣江。
梅陂在县西北。《纪胜》云:和蜀镇有天井湖,今谓之梅陂,阔三百余顷,旧隶龙泉。宋何嗣昌为宰,疏蜀江水,伐石立趾,以捍啮堤之害,百姓至今利赖之。
○皂口镇县西南六十里。有巡司。又县北六十里有滩头巡司。俱明洪武三年置。○朝山隘,在县西南朝山下,背负峻岭,俯瞰大江,为往来厄塞。又五里龙隘,在县南,两山壁立,一线中通,最为险阻。县东南又有保安隘,与兴国县接界,逼近蕉源,斜径回伏,盗贼易于出没。又有铁山、龙桥、莲花三寨,俱在县南。《志》云:万安之患,惟赣诸洞为甚。明正德五年,知县桑翘乃即险要立朝山、保安、铁山、龙桥、莲花五寨,周以垣墙,集民兵戍守,自是寇警益少。又《县志》云:县治北滨江有万安守备府,为江西三大营之一,九县民兵,三所官军俱隶焉,后渐分析,营兵益弱矣。
五云驿在县城西南滨江。相近又有五云递运所。《志》云:江滨有云洲,亦曰五云洲,驿因以名。一云洲在县北之江浒。又造口驿,与造口巡司相近。《舆程记》:自五云驿而南八十里至造口驿,又百里而历赣州府之攸镇驿,皆溯江之道也。
永新县府西二百里。西至湖广茶陵州二百二十里,南至龙泉县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安福县百五十里。汉安平县地。三国吴宝鼎三年,析置永新县,属安成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县省入泰和。唐武德五年,复置县,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复并入太和。显庆二年,复分置县,属吉州。宋因之。《宋志》:至和初,析吉水县地置。似误。元元贞初,升为永新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百八十四里。
○永新故城县西三十五里。孙吴置县治此,后废置不一。唐显庆三年移于今所,兼筑土城,周不及一里。宋嘉熙元年,始加治,周五里有奇。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有其地,伪相周安据此,亦修葺焉。明洪武二年增修,万历二十七年复缮筑,周围一如旧制。
广兴城县西北百八十里。晋太康初置广兴县,属安成郡。陈永定二年,以安成所部广兴六洞置安乐郡。隋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并入太和。《志》云:县西二十里有南平故城,即唐初南平州治也。
○义山县东南二十里。峰峦攒簇,如长幼之有序,因名。一名永新山。《纪胜》云:永新山三峰相顾,势若龙回,本名龙头山。天宝六载,改曰永新。其山周回三百里,远峰去县九十里,即泰和王山也;近峰去县二十里,即义山也。山重嶂起伏如飞凤者,曰南华山,相传匡智栖化其中,今多遗迹。《志》云:义山北有双巽峰,西北去县十五里,两峰并耸;南有文笔峰,一名丙峰,去县六十里,屹立圆锐。又山上有荛湖及屏障诸峰,下有聪明泉,绵亘广远,西交郴、广,南控虔、吉,真巨嶂也。○东华山,在县城东,临溪林木秀美,俯映深潭,为近郊之胜。《志》云:县东有炽山,周回三百余里,接泰和县界。秋山县西北四十里。一名禾山。上有七十一峰,连跨五百里,奇峰累累,与衡、潭相接。山巅平袤,相传曾产嘉禾,故名禾山。又以山在兑方,故曰秋山。其跨湖广茶陵州界者,今曰云阳山。《志》云:禾山最高者为赤面峰,又有白云、凌霄二峰,下为白石室,瀑布悬流,荡为一泓,深不可测,号曰龙溪,亦曰龙门溪,下流为禾江。○复山,在县西百二十里,与禾山相接,有甘泉、石室之胜。
拔铁山县西北二十里,周回百余里,接泰和县界。牛吼江出焉。又绥源山,在县南四十里,势连永宁鹅岭,其址可六十里。○宝仙圣洞,在县东二十五里,深数百步。其阳为玉虚洞,宽敞可容千人。巨石壁立十数仞,上开天门,深可一二里,右为合壁洞,洞门双辟,如合扇然。又石廊洞,在县东,深一二里。又东有元阳洞,距石廊洞三十余里,泓泉涌出,注溉一方,人赖其利。
○永新江在县南。源出禾山,亦曰禾江,东流合琴亭、胜业诸水,至县东,又东会群川入泰和县界,会牛吼江,入赣江。○琴亭水,在县西七十里,水落入潭,声鸣如琴。自栗传镇合百丈洞水,至西阳江口,与圣业水合,流入禾江。又圣业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拔铁山,水甘沃,溉田胜于余水,会琴亭水,流入禾江。又黄陂水,在县东南五里,源出绥源山,下流亦合禾江。
○上坪镇县东南六十里。有巡司,明洪武二年置。又禾山寨巡司在县西北四十里,新安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栗传寨巡司在县西北九十里,俱明初置。
永宁县府西南二百六十里。东至龙泉县二百里,西至湖广酃县九十里,西北至湖广茶陵州二百里,北至永新县六十里。本永新县地,元至顺初,分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二里。
○永宁故城县东五十里。本永新县之胜业乡,元立县于鹅岭之西,谓此城也。至正十二年,县遭兵燹,伪相周安改筑土城于瓦冈,东西距小涧,南阻郑溪,北倚七溪岭,即今治也。明初因之,城寻圮。成化中复修筑。弘治四年,亦尝葺治。
○浆山县西三十里。山周四十里,峰峦峻峭,松林蓊郁,有泉味甘如浆,因名。又小玉笥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周二十里,泉石甚胜,以别于新淦玉笥山而名。又小江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拐湖、鹅岭二水经其下。○拐湖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四十里,有泉自山腰涌出,直泻山麓,汇流成湖。《志》云:县南一里又有旗山,周回三里许,山势昂耸,如列旗帜。治北又有七星峰,七峰圆布如星。
鹅岭县东五十里。双峰耸翠,左有巨石,其旁峰峦昂起,如鹅项欲鸣,因名。又七溪岭,在县北十里,两山夹峙,峻险若隘,巷长二十余里,林木交荫,有泉萦回,流为七溪三十六涧。岭北即永新县界也。又银冈,在县西三里,发脉鹅岭,连接七溪,有万马奔腾之势。
○浆山水在县西。来自湖广茶陵州界,东流与拐湖山水、鹅岭水俱汇于双江口,经小江山,萦回百八十里,下接永新江。又鹅岭水,在县治南,自永新县界发源,西流经此,又西北会浆山水。县东南又有拐湖水,自龙泉县界发源,入拐湖砻,亦流会浆山水。○郑溪,在县城南,亦曰郑溪井,溢流而入鹅岭水。○胜业乡镇县西十五里。《志》云:司旧置于砻头,明洪武五年,以其地僻,移于今所。○砻头隘,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曰四保砻头隘。其地山川平衍,商民辏集,奸盗时有。有间道二:一自隘东北历三阳寨、七里船至湖广茶陵州;一自隘南至木村,抵黄烟堡,入湖广酃县,径路盘错。黄烟堡,向来流寇出没处也,北去县不过三十五里,防御不可不密。附见:
吉安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北。明洪武二年置。又安福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一里,明吴元年置。永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北,亦吴元年置。○龙泉守御百户所,在县治东,明洪武七年置。三十二年,革。永乐二年,复置,隶赣州卫左千户所。
◇临江府东至抚州府三百里,南至吉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袁州府二百五十里,北至瑞州府百十里,东北至南昌府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九十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地。汉初,属淮南国,旋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为豫章、安成、庐陵三郡地。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吉、袁三州。唐因之。五代时,属淮南,后属南唐。宋淳化三年,始置临江军。元曰临江路。明初,曰临江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控驭虔、吉,密迩南昌,为舟车四会之冲。孙策下豫章,则留周瑜镇巴丘。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进顿西昌见吉安府,将会王僧辩于湓城,屯于巴丘。萧勃自广州举兵而北,其将欧阳等与陈人角逐于泥溪、苦竹之间。朱梁开平四年,淮南严可求请置制置使于新淦音绀,又音甘,遣兵戍之,以图虔州《志》云:虔州去新淦六百里。正德中,王守仁言:临江居大江滨,与省会近,且当道路冲。盖诚襟要之地也。清江县附郭。汉豫章郡建成县地,晋以后因之。唐改建成为高安,而以境内之萧滩为镇。南唐升元二年,升镇为清江县,属洪州。保大十年,改属筠州。宋初因之。淳化三年,置临江军治焉。今编户二百五十三里。
○都尉城府东三十里。汉豫章都尉治此,因名,其地属建成县。唐属高安县。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置清江县,城址属焉。《城邑考》:今郡城即故萧滩镇,东枕大江,堤岸易倾,向无城池。元大德间,尝伐石修筑陂障,以防水患。至正间,始筑城浚濠,既而东面复圮于江,余亦相继颓废。明弘治十年,因故址筑土垣,周五里有奇,寻亦圮。正德六年,华林贼犯境,郡以无城,不能御。明年,乃砖石为城,周八里有奇。后城东南复为江水所坏。嘉靖元年、十四年,及三十九年,历加营葺。崇祯八年,城渐倾圮,旋复修完。十四年、十五年,皆为大水冲啮,次第修筑。城门凡十,为正门者四,余六门东瞰江者五,以西配东者一,诸门时有启闭,而四正门则否,东面濒江,三面皆有濠,长四里有奇。
新淦故城府东六十里。汉时县治此。《汉志》豫章都尉治新淦。《郡志》云:南部都尉治所也。建元六年,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前时南海王反,先臣使将军简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应劭注:新淦,淦水所出。淦水上流曰上淦也。王莽改县曰偶亭,后汉复旧。晋宋以后皆为新淦县,属豫章郡。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略彭蠡以南诸郡,黄法屯新淦,庆自豫章分兵来袭,败却。隋始移而西南,为今之新淦县。○瓦城,在府东北四十里,相传五代时,乡豪筑城自保处也。又有吴城,一在府西三十里,一在府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杨吴时所筑屯戍处。又有富国城,在府东南十五里,相传南唐积粮处。《志》云:府东三十里有牛头城,东北五里有卢城,西北三十里有樊城。建置未详。
○章山府治西偏。晋时有章者隐此,因名。山周二里许,两江环其阳,萧水绕其阴,南连瑞筠山,北接白牛冈诸山,郡城之西皆枕山麓,盖郡之镇山也。《志》云:章山北奠蒙阳,南罗阁笥,西朝渝水,东抱贡章,旧名富寿冈。又城南有瑞筠山,山滨江,周五里。唐僖宗时,尝产瑞竹,因名。城西南十里曰龙冈山,当驿路。又白牛冈山,在城东三里,皆坦夷。○栖梧山,在府西南三十里,绵亘数里,岩谷殊胜。《志》云:山前濒河,有石曰河皋石,昔周瑜尝憩此,今呼为河皋寨。又西南五里曰黄冈山,下为黄冈铺。阁皂山府东六十里。山形如阁,色如皂,有峰六、岭四、岩二、原五,其余泉石、池塘之胜,参差不一。相传为神仙之府,《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周回连亘二百余里,东北连丰城,东接乐安,南跨新淦,屹为屏障。《志》云:阁皂山前又有峡山,周九里许。○紫淦山,在府东四十里,周二十余里。峰峦高数十丈,其色紫翠,淦水经其下。又夏山,在府东北六十里,周十余里,峰峦高耸,有泉可引以溉。县东北二十五里又有云谷山,周十余里,三峰相峙。银嶂山府北七十里。特立如障,周十余里,多白石,色如银。或曰:旧尝产银,官收其利,今否。又钟秀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形如卓笔。其对峙者曰孤山,在府西北二十里,苍翠秀拔。
○清江在府城南,即赣、袁二江之合流也。赣水自吉安府吉水县流经峡江、新淦二县,而北至府南十里万石洲南,西会于袁水。袁水出袁州府萍乡县之泸溪,至新喻县,为渝江,东北流,至府南十里而合赣江,绕流经城东而北,谓之清江。明成化末,赣水北冲蛇溪,不复西折,止有横河一线,与袁江相吐纳,于是郡城止临袁江,直至城北二十里,二水复合,水势盖大,时有冲啮之患。又十里经清江镇,入南昌府丰城县界,是为剑江。
太平江府西三十五里。出新喻县蒙山之阳,东南流,为太平江,又东南入于袁江。《志》云:府西南二十八都有太平湖,俗呼大湖,有灌溉之利。○萧水,在府西五里,源出栖梧山,及府西之乌塘,合流而为萧水,绕城西北,复东北流,经清江镇而入大江。中有萧滩,亦曰萧洲。今城西四里有萧洲桥,城东有萧滩驿,皆以此水名也。
蛇溪府东十里。源自永泰市北五里,分江水为溪流,三十里复与江合。明成化末,赣水暴至,北冲蛇溪,遂成大川,滨溪田土被浸者千百亩,俗呼为铜锣江。嘉靖十二年,尝议塞之,不果。《志》云:赣水今半冲蛇溪,其半自府北十五里废荷湖馆分流,绕余家洲,至清江镇,复合入于江,俗呼入江处为蛇溪脑。永泰市,在府东南十五里。
淦水府南三十里。汉新淦县以此名。淦邑既迁,水遂属清江县,其发源自府东南茂材乡之离岭,经紫淦山,出洋湖,至清江镇,会蛇溪水,入赣江。○沉香溪,在府东五十里,即阁山水也。其左界水流会淦水,右界水流经清江镇南八九里,折而东,纡回入丰城县界,至小江口入江。
万石洲府南十里。赣江环其右,袁江经其左,四面滨水,平旷肥饶,岁收尝倍,因名。《志》云:洲接新淦县界,其南为南横河,亦曰上横河,地名龙窟口,即赣江会袁江之故道。洲北曰北横河,东出铜锣江口,亦曰下横河。又北即中洲也,在两江中,因名。横广十里,纵二十余里。又北与金凤洲相接,洲盖在府城东南文明门对岸江中,横亘一里,与中洲止隔小溪也。○游家洲,亦在府城南十里,袁江西来北折,洲在其右也,与万石洲相望,一名双洲。又余家洲,在清江镇上流江中,绵亘十里许,蛇溪绕其内,土可树艺,亦为贾人居货处,一名祝家洲。
固本堤府城东古堤也。赣、袁二水合流东下,最易冲啮。宋嘉定迄咸淳守土者,相继伐石砌为堤,水方顺道。元大德间,亦尝增修。明弘治四年及八年、十一年,相继修筑,始为完固。崇祯十五年,堤坏侵城,旋议筑治。盖缘江西岸之巨防也。又梅家堤,在府东十五里。旧有堤,明成化以后为洪水所坏,垂修垂圮,民不能田。嘉靖初,悉力修筑,始不为患。崇祯十一年,复决,寻修塞之。相近有黄家园、郭陀堆、龙潭口等堤,崇祯十二年以后相继崩坏,旋复修治。又钟家园堤,在府东南十余里。《志》云:堤当袁、赣二水之冲,修筑为艰。隆庆三年修成,复坏,以沿堤皆沙砾,易于消溃也。万历中,复尝修筑。○樟树镇府东北三十里,又东北至丰城县七十里。南北药材皆集于此,本名清江镇。袁、赣二江合流十里,遂绕镇而北,镇因以名。亦谓之鹿渚。《志》云:镇即故新淦县址也。西北面江,其左则紫淦水会蛇溪水入焉。有湖绕其后,曰瓦窑湖。镇周回十里许,为门者四:北出曰大德门,迤北而东曰菜市门,正东曰东门,正西曰秀江门。先是有小溪江水灌入,与瓦窑湖通。后以水患闭塞。明洪武三年,置巡司于此,并置税课局。正德中,宸濠作乱,南赣抚臣王守仁起兵吉安,会军于樟树镇,即此。○太平市,在府西南三十里,元时有巡司,明初革。又府西南五十里有黄土市,南四十里有长蓝市,今为戍守处。萧滩驿旧在城东万胜门外。明万历中,迁于城东北广济门外。又有清江递运所,在城东南清波门外。俱明初置。《志》云:递运所有二:今清波门外之所废,而永泰市之所仍旧。又金凤驿,元置于金凤洲,明初省。员僚寨府西南六十里。接新喻、高安两县界,寨盖唐曹王皋所立,同员僚守之,因名。又栖梧山前有故河皋寨,阁皂山南有凌云寨。○曲水桥,在府北三十里,接高安县界,有曲水公馆。水旧自西北来,折而东北,入于清江,今堙。新淦县府南七十里。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乐安县百五十里。本秦旧县,以淦水为名,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晋、宋以后因之,皆治今清江县东。隋迁县治南市村,属吉州。唐因之。宋初亦属吉州。淳化三年,改属临江郡。元元贞初,升为新淦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二十五里。
○制置城即今县治。《志》云:唐尝置虔吉五州巡简使于新淦。五代梁开平四年,杨吴亦置制置院于此。《五代史》:淮南既得吉州,欲遂图虔,用严可求之策,以新淦为都制置使治所,置戍兵城而守之,此即县置城之始也。宋废。元至正十二年,临江军卒刘天倡集义兵,树栅自卫。二十二年,知州王贞复修故城遗址。明正德中,县令刘天锡用石砌,为门七,后尝增修。
泥溪城县南四十里临江。梁末,萧勃起兵广州,逾岭而北,遣将欧阳屯豫章之苦竹滩。陈将周文育袭据芊韶,大骇退,入泥溪。文育遣别将周铁虎袭擒之,即此。○监军城,在县西十里,地名城口。杨吴置制置院于新淦,又渡江而西置监军营,因筑此城。宋绍定间废。
○湓山县东六十里。山有十二峰。又东十里有伏泉山,山周六十里,上有泉,飞空而下,皎如素练。《志》云:县东五十里有丰城山,山周一百里,旧名百丈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小庐山县东北六十里。山周百里,上有石池,泓澄如镜。又有石泉,分飞瀑四道,汇于山麓,溉田甚众。○黄蘖山,《纪胜》云:在县西二十里,临江。县西南八十里有黄蘖馆,盖因山以名。
○清江在县治西,即赣水也。其上流自峡江县北流入县界,又北入清江县境,县境群川悉流会焉。○象江,在县南五十里,源出新喻县界,东流三十里,合于清江。
泥江水县南十里。一名泥溪,源出抚州乐安县界,流入县境二百里达于清江。泥溪城以此名。又秀溪,在县东北二十里,其流萦曲,凡八九折而达于清江。○桂湖,在县治南,一名仓池,余流亦达于清江。又太洋洲,在县北四十里大江中,近清江县界。
○丕山镇县东北六十里。有巡司。又县南滨江有金川驿。俱明初置。新喻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袁州府分宜县七十里,西北至瑞州府上高县九十里。汉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新渝县,以渝水为名,属安成郡。晋因之。宋曰新俞。齐又讹曰新谕,而县治不改。梁、陈因之。隋平陈,省入吴平县,旋复置,属袁州。唐武德五年,分置西吴洲。七年,省州入县,仍属袁州。天宝以后,又讹为喻。宋淳化三年,改属临江军。元元贞初,升为新喻州。明仍为县。《城邑考》:县城宋靖康初筑,后湮废。明正德中,因旧址筑土城,后尝营葺,周不及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七里。○新喻旧城县南三里。《志》云:袁江南三里龙池墅有城,即故新喻城也。隋大业中,以水患迁治距村。唐武德七年,仍还旧理。大历八年,又以水患迁今治。《志》云:县治南虎瞰山上有钟山府城,隋大业初置,寻废。唐天授初,又置临梁馆于山上。今为县学。○吴州城,在县北四十里。唐初析新喻为吴州,以距村为州治。武德七年,废州入县,时县尚治距村也。
吴平废县县东百里。后汉中平中置汉平县,属豫章郡。三国吴改曰吴平,晋宋以后仍属豫章郡。隋开皇十一年,省入宜阳县。○治平废县,在县北八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属吴州。七年废。又广丰废县,在县北八十四里,亦武德中置,寻废。
○虎瞰山县治南。屹临渝水,势如虎踞。又县北十里有蟠龙山,蜿蜒高峻。又铜山,在府西二十里,有铜矿,唐大历中置官场,宋初罢。○钟山,在县西四十里,西接分宜县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因洪水,有一大钟从山峡流出,因名。《安成记》:钟山流水阻峻,春夏则湍γ涌沸,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居民每视沙之多寡为丰歉之准。《寰宇记》:水南曰南钟山,水北曰北钟山,隋钟山府之名本此。蒙山县北九十里。岩奇秀,高插云汉,周回百余里,郡西境之望山也。其相连者曰宝珠岭,《志》云:岭在县北八十里。○百丈岭,在县东南七十里,亦曰百丈山。山顶阔百丈,因名。又县南八十里有绵峰,二峰相距七里许,群山环亘,如屏障然。又仰天冈,在县西北十五里,高耸数千仞,上有仰天池,岁旱不竭,登其巅,一邑之景然在望。○袁江在县治南。其上流自袁州府分宜县流入界。一名秀江,亦曰渝水。《水经注》以为牵水也。东流入清江县境而合赣江。《寰宇记》:袁水在县南五十步,西至一滩,计长二里,其地险峻,号五浪滩,滩头立五浪馆。○颍江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出蒙山之阳,合榄陂、禄陂、龙镜诸水,达于清江。《志》云:颍江上流凡八十四源,合流而东南入于渝水。
同水县西八十里。自分宜县之同村阁岭东流入县界,又南流一百八十里入吉安府安福县界,达于泸溪。
○罗溪驿在县东四十里罗坊市中。明初置。
峡江县府南百三十里。东北至新淦县八十里,南至吉安府吉水县百十里。本新淦县之峡江巡司。明嘉靖五年改置今县,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百八十二里。
○巴丘城即今县治。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峡江之东,孙吴分石阳县置巴丘县。是也。按:汉建安五年,孙策下豫章,留周瑜镇巴丘。梁大宝二年,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趋浔阳,屯于巴丘。由晋、宋至陈,县皆属庐陵郡。隋并入新淦。唐以后因之。明初,置峡江巡司于巴丘故城,去新淦阔绝,危溪峻岭,巨盗出没不常。嘉靖五年,守臣钱琦始建议立县,仍因峡江之名,拓巡司故址为治所,负山阻江,称为岩邑。《舆地志》:巴丘故城南有周瑜埭,始瑜入浔阳,破刘勋,讨江夏,定豫章、庐陵,遂留镇巴丘,即此。
石阳城在县南。旧《志》:在新淦县东南五十里,后汉永元八年,分新淦地置石阳县,属豫章郡。献帝兴平初,孙策改属庐陵郡。晋、宋以后,郡皆治石阳,遂以庐陵县并入。隋改郡为吉州,县为庐陵,而石阳之名隐。《吉安志》云:石阳城在庐陵县北六十里。或曰石阳北去新淦盖百五十里也。
○玉笥山县南四十里。旧名群玉峰。相传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巡南部,受上清于群玉之山,见有玉箱如笥,委坛中,忽失去,因改今名。《道书》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有三十三峰、二十四坛、十二台、六洞、十一亭、七源、二坞、四谷、三十六涧,其余潭石宅井坡岭名类,不一而足。又有天柱冈,高千仞,形若天柱。陶弘景《玉匮书》云:玉笥山盘踞数十里,地产稻谷肥美,宜避兵。又郁木山,《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有郁木洞,即《道书》第八福地,盖玉笥之支山也。
宝林山县西二十里。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だ隆秀胜。又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新喻志》云:山在县南五十里,顶有泉,下注山腰,如匹练然。山盖与新喻县接界。
○峡江在县治南,即赣江也。自吉水县流入境,经城南而东北出,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黄金水,在县南三十里,水上有黄金山。《纪胜》云:黄金水,在新淦西南百三十里,自新喻东流入断金乡,九十里而达于赣江。又有丰水,亦在县南。《志》云:水在新淦县南百三十里,自庐陵县西北流入境,达于赣江。
玉涧县南五十里。出玉笥山,回互纡曲,三十六涧之一也。下流入于峡江。旧《志》:玉笥山,在新淦县南六十里,玉涧在新淦南七十里。疑误。
○玉峡驿在县治南峡江滨。明初与峡江巡司同置,北去金川驿八十里。○沙坑寨,在县东北,明初常遇春讨熊天瑞于赣州,至临江平沙坑、麻岭、牛皮诸山寨,是也。《志》云:麻岭山,今在新淦县东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