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诗人
陈长钧
陈长镇
陈闰
陈闻
陈阐
陈阜
陈阮
陈阳复
陈阳极
陈阳盈
陈阳纯
陈阳至
陈阿登
陈陀
陈际盛
陈陶
陈隆之
陈隆恪
陈雄飞
陈雷
陈霆
陈震曜
陈震豪
陈霞林
陈靖
陈靖吉
陈静渊
陈静英
陈韡
陈韵兰
精选古诗
涯翁七十寿诗二首
壶阴阻冰河下用前赠行韵见寄有悔心焉走笔戏荅
忆李文正公次崔世兴符台韵
生日三江石潭携酒见过且以诗补寿六十次韵为谢
敬亭和赏菊联句至十月未已次韵奉谑且为芍药寻盟二首
戏和石潭尝酒
十二日至济宁秦凤山示和彭幸庵吊古诸作次韵八首淮阴侯祠
四燕诗为吴立斋司空赋鹿鸣燕
古诗名句
二千里路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
风送落红搀马过,春光更比路人忙
鸡鸣上马戴星还,邻近人家见面难
一度相思一回首,二千里外得相看
并行沿堤步晚晴,野香牵引过林坰
谁知却是江南梦,寻到西曹夜直厅
云山随处觉,风雨兴中孤
刘郎再来岁云暮,王母一笑天回春
查古诗
搜索
自题淳熙修内司官帖后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
淳化祖帖绝难得,南渡摹勒传淳熙。
其详载在《辍耕录》,官本旧推修内司。
临江太媚绛潭瘦,字体特取丰而肥。
曾经翻刻凡几手,亥豕帝虎辨者谁。
形模粗具木偶尔,神理了不关须眉。
近来此本亦不易,世代渐远宋拓稀。
大观之后此其亚,仅与阁帖争毫釐。
有如虞夏祖颛顼,要是嫡派非横枝。
昨从庙肆见且骇,尤物乃落驵侩儿。
装褫仍用球路锦,十卷首尾完无亏
。
叩之高索钱五万,而我囊乏三钱锥。
少需便恐被豪夺,一计猛出居巢奇。
乌驴克货价相直,快挟墨宝徒行归。
入门爨妇告米罄,一笑那顾朝来饥。
明窗小几风日亮,尘垢不敢侵吾帷。
古香透纸辟蟫蠹,元气入骨腾蛟螭。
熊熊异光黑点漆,滑滑腻理肤凝脂。
试临只愁鬼掣腕,帝睨幸免食朵颐。
嗟嗟世俗惯传误,目所未睹公谩欺。
曹家谱系格古论,岁月舛缪余可知。
偶凭一端为驳证,食古以耳皆如斯。
诗句欣赏
MORE+
是处皆堪结草庵,宁论塞北与江南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七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上林远赋讽才一,光范门书献至三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七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麟获鲁西终圣笔,马浮江左坐玄谈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七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古书疑信常相半,何必深疑禦寇聃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七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老禅和筑退居庵,识路何须待指南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一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野叟得年今九九,星翁布算更三三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一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有诗入梦撩灵运,无藁藏山愧史谈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一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愚智同归一抔土,管他后世传非聃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一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懒访半山云顶庵,且撑一叶泛溪南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十二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花间渐觉同游少,桑下何曾作宿三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十二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古有刘伶呼不醒,今无卫玠共谁谈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十二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五千言是家人语,长笑诸家误注聃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十二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先皇亲为扁溪庵,奎画煌煌阳世南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二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多病安知年望九,归耕何幸岁登三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二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新诗有弟聊相属,前事无人与共谈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二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作饮中仙殊不恶,何须苦淡学瞿聃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二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素昧清真与顺庵,偶然爱唱望江南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十三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世因玉佩轻秦七,天把蓑衣贵谢三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十三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郢可忧虞成永叹,汉方隆盛勿多谈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十三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古今大瞻惟蒙叟,不但诬丘又谤聃
出处:
用厚后弟强甫韵 其十三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
其详载在《辍耕录》,官本旧推修内司。
临江太媚绛潭瘦,字体特取丰而肥。
曾经翻刻凡几手,亥豕帝虎辨者谁。
形模粗具木偶尔,神理了不关须眉。
近来此本亦不易,世代渐远宋拓稀。
大观之后此其亚,仅与阁帖争毫釐。
有如虞夏祖颛顼,要是嫡派非横枝。
昨从庙肆见且骇,尤物乃落驵侩儿。
装褫仍用球路锦,十卷首尾完无亏。
叩之高索钱五万,而我囊乏三钱锥。
少需便恐被豪夺,一计猛出居巢奇。
乌驴克货价相直,快挟墨宝徒行归。
入门爨妇告米罄,一笑那顾朝来饥。
明窗小几风日亮,尘垢不敢侵吾帷。
古香透纸辟蟫蠹,元气入骨腾蛟螭。
熊熊异光黑点漆,滑滑腻理肤凝脂。
试临只愁鬼掣腕,帝睨幸免食朵颐。
嗟嗟世俗惯传误,目所未睹公谩欺。
曹家谱系格古论,岁月舛缪余可知。
偶凭一端为驳证,食古以耳皆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