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诗人
于邵
于邺
于鉴之
于震
于革
于頔
于鳌
于鹄
于鹏翰
于齐庆
云上行
云台峰五女仙
云名山
云容
云峰住公
云峰德师
云林右英夫人
云水
云盘山人
云章真人
云表
云贞
云阳子
云隐
五云山人
井在
井镃
亚栖
交趾国王
京兆女子
精选古诗
海东屯卒歌
马语
石尤风
长蛇篇
殉衣篇,为许尔绳妻洪氏作
石丈
哀渔父
鬼鸟
古诗名句
长官不到江村外,剩水残山眼独明
人生怀古不胜悲,况向前朝说盛衰
白浪泣声如恨宋,青山排戟欲诛夷
君臣谦让称奴日,骨肉间关忍死时
嗟彼汴杭闽广路,月痕云影谩相疑
翁寿七十春,庆生七儿子
传家良有人,功业皆由己
既不忝所生,又何憾于死
查古诗
搜索
至温州
作者:
文天祥
朝代:
宋
晏岁著脚来东瓯,始觉坤轴东南浮。
百川同归无异脉,有如天子朝诸侯。
何年飞落两巨石,孤撑肮脏分江流。
初疑鍊失女娲手,又疑钓脱任公钩。
冯夷海若不敢有,涌出精舍如莲舟。
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
蒲牢撞撞鼍坎坎,潮声滚滚风飕飕。
沙高峰顶德门住,海门山上焦公留。
长淮在望铁瓮近,大浪不洗英雄愁。
孰知隶古百粤地,今为礼乐衣冠州。
池塘芳草年年绿,谢公胜事遗江楼。
蓝田无颣蟾架夜,黄金作颗人家秋。
客帆渺茫拂宸极,渔舠散漫轻凫鸥
。
丽天红日起初浴,五云扶上烟氛收。
孤臣涕泗如此水,恨不从帝崆峒游。
诗句欣赏
MORE+
行乐偶从山寺始,他年重到未成虚
出处:
和叔夏十绝一宿云峰寺二到韩公庄三饭草衣岩四泊东禅刹五六七八游碧玉泉九访杨秀才十叔夏思归 其一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马饥人困日西昏,无限归鸦已著村
出处:
和叔夏十绝一宿云峰寺二到韩公庄三饭草衣岩四泊东禅刹五六七八游碧玉泉九访杨秀才十叔夏思归 其四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记取东禅风雨夕,卧无床荐阖无门
出处:
和叔夏十绝一宿云峰寺二到韩公庄三饭草衣岩四泊东禅刹五六七八游碧玉泉九访杨秀才十叔夏思归 其四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梅后宁知花便无,不从香草寄相如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二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为君表出风流冠,只有春兰仅比渠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二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萱草盈阶是绿衣,玉簪陪槛敢同时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七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更馀溅水无聊赖,都向仙姿共一帷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七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洒然仙意指虚无,罗袜凌波定不如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四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织女未忘银汉会,空烦浊水映清渠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四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玉质檀心翠羽衣,寒梅开后独当时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一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一枝折得将谁赠,想见花容出雾帷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一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海岸仙人绝代无,清扬白日坐如如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六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若从妙色光香觅,须信先生未识渠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六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荪桡兰楫芰荷衣,袅娜愁予二八时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五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嫁与湘君捐袂褋,玉搔头映白罗帷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五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为花求偶岂全无,梅与山矾姊弟如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八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我已冥心芗泽观,何须江水对轩渠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八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叶是青霞剪作衣,花如静女不争时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三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岂应更浥蔷薇露,撩得窥园不下帷
出处: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三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尚恨山前尘土侵,去耕山后白云深
出处:
和叔夏田舍三绝 其一
作者:
胡寅
朝代:
宋
百川同归无异脉,有如天子朝诸侯。
何年飞落两巨石,孤撑肮脏分江流。
初疑鍊失女娲手,又疑钓脱任公钩。
冯夷海若不敢有,涌出精舍如莲舟。
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
蒲牢撞撞鼍坎坎,潮声滚滚风飕飕。
沙高峰顶德门住,海门山上焦公留。
长淮在望铁瓮近,大浪不洗英雄愁。
孰知隶古百粤地,今为礼乐衣冠州。
池塘芳草年年绿,谢公胜事遗江楼。
蓝田无颣蟾架夜,黄金作颗人家秋。
客帆渺茫拂宸极,渔舠散漫轻凫鸥。
丽天红日起初浴,五云扶上烟氛收。
孤臣涕泗如此水,恨不从帝崆峒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