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诗人
吴襄
吴西逸
吴观域
吴观岱
吴观礼
吴规臣
吴觉
吴觌
吴觐
吴誉闻
吴让恒
吴讷
吴诚
吴询
吴诩
吴语溪
吴误
吴说
吴谦
吴谨微
吴象弼
吴豸之
吴贞吉
吴贞闺
吴质
吴贻咏
吴贻诚
吴资
吴资生
吴越王与陶谷
精选古诗
后怨别曲其四
下湖曲
对花作其一
对花作其二
对花作其三
菊其一
菊其二
菊其三
古诗名句
间关舌,醒人心目,欲去又迟行
来隔浦,龙舟竞渡,锦夺标争
看时妆艳丽,画舫鲜明
追想当年此景,西子湖、泣荐离觥
伤心事,沉湘殉粤,今古恨难平
春睡足,醒着怕思量
一曲琵琶魂缥缈,五湖烟水月微茫
不愿生同舞絮,如何死化浮萍
查古诗
搜索
送莫子漳还朝
作者:
蔡戡
朝代:
宋
长安车马声隆隆,千官朝入明光宫。
我时迹通金闺籍,猥以麋鹿参鹓鸿。
魏阙联镳竞趋走,汉殿属袂陪肃雍。
银章朱绂赤县令,一见倾盖稠人中。
搢绅交口誉盛美,政有三异如鲁恭。
不劳烹鲜抚赤子,不惮拔薤锄强宗。
二年惠泽洽百里,一日治行闻九重。
帝曰卿才当大用,乃使骥騄试蚁封。
毗陵今日股肱郡,往来水陆当其冲。
比年积蠹寖不治,公私赤立帑廪空
。
与我共理二千石,无以踰此强项公。
割鸡焉用庖丁手,斲鼻乃见匠石工。
公初下车问疾苦,万家和气生春风。
政平讼理百废举,昔襦今裤喧儿童。
铃斋宴坐未暖席,宣室趣召还追锋。
公来邦人叹何暮,不谓公去仍匆匆。
依刘多士愿莫遂,借寇千里嗟无从。
圣朝吁俊方重内,此行自与登仙同。
高士不妨为主簿,先儒盖亦尝司农。
功名富贵傥来物,宁论小釜与大钟。
古人立朝有始末,出处进退常雍容。
君家伯氏典刑在,愿君勉力追前踪。
赠言敢窃仁者号,聊以写我磊磈胸。
方今天子尧舜上,安得稷契输诚衷。
士气委靡思苟得,民力彫弊屡告穷。
闻君欲草三千牍,宜以此语裨宸聪。
诗句欣赏
MORE+
雪龙怒吼出山去,二十里云行上天
出处:
入闽 其二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老去极知诗力退,只将日历记山川
出处:
入闽 其二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烧药炉存草亦灵,煮茶灶冷水犹清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一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老仙一去无消息,只有飞泉落佩声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一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又撑小艇过前湾,竹外庵居昼掩关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七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桃李无言开未了,春风元自不曾閒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七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宿雨留云被半岩,晴光飘散雪毵毵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五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沾衣不识骨轻重,下有老龙无底潭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五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桃花认得捕鱼船,醉著归来月满川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二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山鬼已磨苍玉碧,要留名字与风烟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二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乘兴而来亦偶然,谁将阴壑作晴川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十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笋舆更问星村路,去看溪南一线天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十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家在清溪第几峰,谁搴薜荔采芙蓉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三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渔歌未断忽归去,翠壁一重云一重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三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竹绕寒栖藓径深,茎茎手种玉成林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六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翠屏向晚无人对,犹识先生一寸心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六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云气藏山雪捲滩,地灵不与俗人看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八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一篙略借秋崖便,九曲欲穷山雨寒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八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群仙曾此醉?船,插向苍厓不记年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四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蕙帐夜寒闻鹤语,人民城郭自堪怜
出处:
又和晦翁棹歌 其四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
我时迹通金闺籍,猥以麋鹿参鹓鸿。
魏阙联镳竞趋走,汉殿属袂陪肃雍。
银章朱绂赤县令,一见倾盖稠人中。
搢绅交口誉盛美,政有三异如鲁恭。
不劳烹鲜抚赤子,不惮拔薤锄强宗。
二年惠泽洽百里,一日治行闻九重。
帝曰卿才当大用,乃使骥騄试蚁封。
毗陵今日股肱郡,往来水陆当其冲。
比年积蠹寖不治,公私赤立帑廪空。
与我共理二千石,无以踰此强项公。
割鸡焉用庖丁手,斲鼻乃见匠石工。
公初下车问疾苦,万家和气生春风。
政平讼理百废举,昔襦今裤喧儿童。
铃斋宴坐未暖席,宣室趣召还追锋。
公来邦人叹何暮,不谓公去仍匆匆。
依刘多士愿莫遂,借寇千里嗟无从。
圣朝吁俊方重内,此行自与登仙同。
高士不妨为主簿,先儒盖亦尝司农。
功名富贵傥来物,宁论小釜与大钟。
古人立朝有始末,出处进退常雍容。
君家伯氏典刑在,愿君勉力追前踪。
赠言敢窃仁者号,聊以写我磊磈胸。
方今天子尧舜上,安得稷契输诚衷。
士气委靡思苟得,民力彫弊屡告穷。
闻君欲草三千牍,宜以此语裨宸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