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诗人
旻宁
昂吉
昆明池上省宪官
昌仁
昌传钧
昌立
明
明不亏
明中
明之
明乐
明令
明修
明克让
明净
明印
明周
明哑
明善
明声
明安
明少遐
明帝
明德
明德(在堂
明愚
明旷
明显
明月潭龙女
明本
精选古诗
观园中花木杂咏七首其二
观园中花木杂咏七首其三
观园中花木杂咏七首其四
观园中花木杂咏七首其五
观园中花木杂咏七首其六
观园中花木杂咏七首其七
咏史五首其一
咏史五首其二
古诗名句
无缘翻悔意相关,云雨巫阳一梦间
独抚朱弦琴哽咽,背流红泪烛潺湲
新分半玦终难合,旧赠明珠未忍还
纵使章台零落后,长条犹自望君攀
锦衾罗帐泪潸然,淡月微霜夜可怜
啮臂尚思当日约,同心空结片时缘
瓶沉古井浑身碎,珠孕灵渊几个圆
一别天台成隔世,桃花流水自年年
查古诗
搜索
梦仙谣
作者:
薛季宣
朝代:
宋
长城役罢骊山起,秦人断念还居里。
一呼或化为侯王,避之却是神仙子。
汉家宫殿生荆棘,桃源千树长春色。
花香破鼻桃离离,只在人间人不知。
梦中有客曾一到,屋舍衣裳殊草草。
狗彘鸡豚还治生,若度流年不知老。
南华砎壁连天起,人家庭户多流水
。
红碧夭桃百种花,不似凡间锦和绮。
仙人容貌闲且都,居处虽贫乐有馀。
老子桃红入双脸,皤然只有银为须。
仙家女儿多茜衣,桃花宜面叶宜眉。
离宫茅舍略相似,别有谯丽璇为题。
仙君名氏犹属秦,许由往往陪游人。
老人石上问行客,传今几世秦之君。
为言天下方南北,人鹿千龄经几得。
嗟说来时桃始华,桃子而今未成核。
祖龙往日亲曾见,六合连兵事攻战。
北城紫塞南陆梁,倾赀未足供输挽。
诚知黔首无聊生,侧目有诛正视刑。
剖心不独商王受,当时论杀诸儒生。
我本何辜一何幸,避役离乡共亡命。
石髓药苗聊解饥,经年陡觉侪仙圣。
讯今丞相胡为者,振古如今同土苴。
惊起城头角调哀,顿觉令人小天下。
秦政求仙徒尔为,避秦役夫能至之。
还知道可无心得,学道有心无乃痴。
诗句欣赏
MORE+
百花酝作甘露浆,南国烹成赤龙髓
出处:
岭南宜濛子解渴水歌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棕榈亭高内撤餐,梧桐井压沧江乾
出处:
岭南宜濛子解渴水歌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柏观金茎擎未湿,蓝桥玉臼捣空寒
出处:
岭南宜濛子解渴水歌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小罂封出香覆锦,古鼎贡馀声撼寝
出处:
岭南宜濛子解渴水歌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酒客心情辟酒兵,茶僧手段侵茶品
出处:
岭南宜濛子解渴水歌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阿瞒口酸那得梅,茂陵肺消谁赐杯
出处:
岭南宜濛子解渴水歌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液夺胡酥有气味,波凝海椹无尘埃
出处:
岭南宜濛子解渴水歌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向来暑殿评汤物,沉木紫苏闻第一
出处:
岭南宜濛子解渴水歌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王家有古镜,轩氏昔铸成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太一来护冶,玄冥与储精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日月钟璀璨,龟蛇助威狞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万灵吐真水,全体洞泰清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綵奁出未半,冰片弄光晶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宝匣收不动,玉鳞闻呴声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有身尚变化,无翼欲飞行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恍然百世后,流落汾阴城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高士观即赏,胡僧识还惊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金铅拭膏泽,绛碧穿屋楹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墙垣照可彻,脏腑烛能萦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涕泣念鹦鹉,悲酸逢豹生
出处: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作者:
吴莱
朝代:
元
一呼或化为侯王,避之却是神仙子。
汉家宫殿生荆棘,桃源千树长春色。
花香破鼻桃离离,只在人间人不知。
梦中有客曾一到,屋舍衣裳殊草草。
狗彘鸡豚还治生,若度流年不知老。
南华砎壁连天起,人家庭户多流水。
红碧夭桃百种花,不似凡间锦和绮。
仙人容貌闲且都,居处虽贫乐有馀。
老子桃红入双脸,皤然只有银为须。
仙家女儿多茜衣,桃花宜面叶宜眉。
离宫茅舍略相似,别有谯丽璇为题。
仙君名氏犹属秦,许由往往陪游人。
老人石上问行客,传今几世秦之君。
为言天下方南北,人鹿千龄经几得。
嗟说来时桃始华,桃子而今未成核。
祖龙往日亲曾见,六合连兵事攻战。
北城紫塞南陆梁,倾赀未足供输挽。
诚知黔首无聊生,侧目有诛正视刑。
剖心不独商王受,当时论杀诸儒生。
我本何辜一何幸,避役离乡共亡命。
石髓药苗聊解饥,经年陡觉侪仙圣。
讯今丞相胡为者,振古如今同土苴。
惊起城头角调哀,顿觉令人小天下。
秦政求仙徒尔为,避秦役夫能至之。
还知道可无心得,学道有心无乃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