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石屹的“让”和“少”

    著名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蒸蒸日上,令人叹为观止。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也有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他的这一独特理论和实践,使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和成长。人们从他对孩子的教育上,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教育孩子,也是一门技术活。潘石屹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潘石屹有两个孩子,分别取名潘让和潘少。说到这两个孩子的名字,潘石屹说,我的意思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人生中要“让” 和“少” 。多让一点、少一点,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聪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明白,“让”和“少” ,才是人生中最大的目标和追求。

    潘让和潘少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一点没有富家子弟的骄傲和轻狂,反而衣着朴素,谦虚谨慎,团结同学,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两个孩子在班上都是班长,是老师的好帮手。

    有一次,潘让在学校里和同学们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其他班上的几个同学也来打篮球。一个篮球架,两拨人要打,谁也不愿相让。争着、争着,有几个同学甚至要动起手来。

    潘让这时想起父亲常常教诲自己的话,生活中,要懂得谦让,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素质和智慧的体现。于是,潘让走到自己同学面前,对同学们说,我们先到旁边去打羽毛球吧,等他们打好了我们再打也不迟。

    刚才还情绪激动的班上同学,听了潘让的一番话,立刻安静下来,他们拿起潘让递过来的羽毛球拍,欢快地到旁边打羽毛球去了。

    那个班的同学虽然在打篮球,但气氛明显地感到很沉闷,他们心中好像有了满满的心思,潘让的一番话,在他们耳旁一遍遍地响起,感觉刚才他们做得也很不对,潘让他们先来的,我们却要抢着打,现在潘让主动地让给他们先打,真让人过意不去。打了一会儿,他们来到潘让面前说,还是你们打篮球吧,我们打会羽毛球,一样的。

    没想到,一番谦让,却让出一种友情。潘让提议道:“我们两个班打个比赛,好吗?”听到潘让的提议,大家都拍手赞扬,一片叫好。

    此后,两个班的同学成了好朋友,常常结对一起去打篮球。同学们说,潘让说得有道理,生活中,学会谦让,海阔天空。

    后来,潘石屹听说了这件事,对潘让说,你做得对,让,不是软弱和胆怯,而是一种美德和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精髄就是“温良恭俭让” 。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应很好地传承下去。

    潘石屹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对孩子却十分苛刻,甚至有些吝啬,从不多给孩子一分钱。孩子在他近乎“不近人情” 的教育中,从小注意勤俭节约,衣服老大穿小了,老二继续穿,两个孩子一点也看不出是“富二代” 。

    一次,潘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潘石屹只让孩子从家里带上盒饭、一瓶水,一分钱也不给他多带。孩子委屈地说,人家同学家长给孩子带几十块钱,您这个父亲真小气,一分钱也不给我带。

    潘石屹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道,孩子,不是爸爸没有钱,而是在生活中要学会节省,不能浪费。家里已给你准备好了盒饭和开水,不需要再花什么钱了,从小要懂得“少” ,并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合理、合情地支出,从小就大手大脚,对将来人生成长是很不利的。

    潘少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懂事地点了点头。

    潘石屹在孩子教育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方式。他说,他的财富,来源于社会,将来还是要回报给社会的。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劳动和创造,不能让他们躺在父辈创造的财富上不劳而获。

    一次,一家电视台要同时邀请潘石屹和潘让作现场嘉宾采访,潘石屹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我,他是他,不能让他有种优越感,他的路要靠自己走。

    潘让很有主持的才能,在学校里,他就是一名主持人,经常主持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受师生们的欢迎。有朋友向潘石屹建议,要他通过熟人,让潘让到电视台当个节目主持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潘石屹说,这怎么行?我不能给他铺好人生的发展路子,他的路子,要靠他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这样才会有出息,才会在风雨中,磨炼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潘石屹就是这样一位“不近人情”的父亲。虽然潘石屹对孩子教育很严,但是孩子们对他却很理解和尊重。两个孩子说,爸爸这是为了他们好,路要靠自己走,这样的路才会走得踏实、坚强;果实要靠自己种植,这样的果实,才会更加香甜。

    在家里,他们有一个门楣上写着“父与子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是潘石屹与孩子们进行交流、谈心、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潘石屹常常与孩子们平等地、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谈心。孩子们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人生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向父亲娓娓道来。潘石屹总是静静地听着,然后朋友似的给孩子释疑、解惑,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与孩子在一起探讨。

    那一幕,让人感到格外温暖、甜蜜。

    潘石屹说,在“父与子工作室” ,他们还定期开展“父与子读书日”、“ 父与子谈心日”、“父与子学习日”、“ 父与子游戏日” 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日,增进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加深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了解,这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当今富豪,在市场开拓上,潘石屹无疑是成功者,在家庭子女教育上,潘石屹同样是一名成功者。他的“让”和“少” ,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清新扑面的感觉。一个“让”字,一个“少”字,折射出他一腔侠骨柔情的暖暖父爱情怀,给人们带来了绵绵不绝的回味和思考。

猜你喜欢
  •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
  •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
  •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
  • 出处《南史·江淹传》 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
  •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
  • 成语“解铃还需系铃人”就出自南京清凉山上的清凉寺。 这句成语源自一个叫法灯的和尚。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既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
  • 明初年的大臣刘基,字伯温,元代末年中过进士,担任过一些小官。后来,他劝说朱元璋脱离红巾军领袖韩林儿建立的政权,独树一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
  • 出处: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示例 :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的原则。(《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钓...
  • 解释: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高诱 注:“竭泽,漏池也。”《明史·文震孟传》:“徐议...
  • 战国的时候,秦国想要统一整个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并别的小国。 其中有一个小国家叫韩国,韩王很害怕秦国会来攻打他们,就想要把一块土地送给秦国,向秦国称臣,这件事被楚国的国王楚王知道了,就派了一个叫做苏秦的人去劝韩王千万不可以这么做!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