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的女儿(十三)

    “我将向谁走去呢?”她问。她的声音跟这些其他的生物一样,显得虚无缥缈,人世间的任何音乐都不能和它相比。

    到天空的女儿那儿去呀!”别的声音回答说。“人鱼是没有不灭的灵魂的,而且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灵魂,除非她获得了一个凡人的爱情。她的永恒的存在要依靠外来的力量。天空的女儿也没有永恒的灵魂,不过她们可以通过善良的行为而创造出一个灵魂。我们飞向炎热的国度里去,那儿散布着病疫的空气在伤害着人民,我们可以吹起清凉的风,可以把花香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可以散布健康和愉快的精神。三百年以后,当我们尽力做完了我们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以后,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就可以分享人类一切永恒的幸福了。你,可怜的小人鱼,像我们一样,曾经全心全意地为那个目标而奋斗。你忍受过痛苦;你坚持下去了;你已经超升到精灵的世界里来了。通过你的善良的工作,在三百年以后,你就可以为你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小人鱼向上帝的太阳举起了她光亮的手臂,她第一次感到要流出眼泪。

    在那条船上,人声和活动又开始了。她看到王子和他美丽的新娘在寻找她。他们悲悼地望着那翻腾的泡沫,好像他们知道她已经跳到浪涛里去了似的。在冥冥中她吻着这位新嫁娘的前额,她对王子微笑。于是她就跟其他的空气中的孩子们一道,骑上玫瑰色的云块,升人天空里去了。

    “这样,三百年以后,我们就可以升入天国!”

    “我们也许还不须等那么久!”一个声音低语着。“我们无形无影地飞进人类的住屋里去,那里面生活着一些孩子。每一天如果我们找到一个好孩子,如果他给他父母带来快乐、值得他父母爱他的话,上帝就可以缩短我们考验的时间。当我们飞过屋子的时候,孩子是不会知道的。当我们幸福地对着他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这三百年中减去一年;但当我们看到一个顽皮和恶劣的孩子、而不得不伤心地哭出来的时候,那未每一颗眼泪就使我们考验的日子多加一天。”

猜你喜欢
  • 因为一次医疗事故,他在四个月大时成了聋儿。在母亲竭尽全力的教导下,他终于理解了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并慢慢学会开口说话,普通话说得甚至比一般孩子还标准。可是一进学校,他的助听器还是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好奇。有时,他听不清楚老师提的问题,答非所...
  • 钟奇自从收到那张100元的假币之后,心里就很不平衡,决心把它花出去。他去百货商场,但是没敢拿出来,他见售货员既年轻又敏捷,每收一张大票,就在眼前仔细辨认;他跑进服装店,但兜了一圈又出来了,因见收钱的柜子上放着一台验钞机。难道就这样认了不成?...
  • 曾经有个笑话让我笑了很久,以至于我逢人便讲。情节是这样的:一只小蜗牛在地上缓缓前行,一只乌龟路过,看到它费力的样子,就说:“上来,我驮你一程。”小蜗牛爬到了乌龟的背上,上面还有只蚯蚓,它自豪地提醒着蜗牛:“坐稳喽,它爬得可快了。”一想起这笑...
  •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一天,宋太祖往宰相赵普府中探视,恰好碰上有人来贿赂赵普。原来,钱王叔以赠送海味为名,派专使携信函和厚礼来到赵府。十瓶瓜子金刚放到床下,太祖的车驾就到了,东西尚未藏好,太祖就进来了。赵普一阵惊吓,因为太祖规定,为官者...
  • 人的遭遇千奇百怪,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不同的人生。千变万化的遭遇,其实极有规律,十分容易掌握。万变不离其宗,有几个原则,绝对可以肯定。性格软弱的,就一定被人欺负。因为在一生之中,人人都有被人欺负的时候,但是性格软弱的人受了欺负不反抗,只知道逆...
  • 完美是一种包袱。对这个世界太过用力,就会伤在用力上。得罪几个人,做糟糕几件事,其实没那么可怕。一辈子让自己活得委曲求全,战战兢兢,才最可怕。完美的危险在于,你一直好,一直好,突然有一天做得不那么优秀了,你却失去了承受糟糕的能力。这才是灭顶之...
  • 美国现任国务卿鲍威尔在军旅生活之前,曾在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公司工作,当时老板在录用时告诉他,公司最多还能支撑半年,他的工作就是看大门。对于这样一个公司,对于这样一份薪水很低的工作,鲍威尔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公司没有倒闭、老板没有解雇他,他都要竭...
  • 一个美国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奇丑无比的大鼻子,因为这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觉得不愉快,不自在,整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旁看风景。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
  • 在一座通往度假区的山中,建成了一条很长的汽车隧道。投入使用之前,工程师在隧道的入口处立了一块警示牌:“前有隧道,请打开车灯。”隧道开通后,问题随之出现:很多司机在白天走出隧道后,忘记关掉自己的车灯,汽车电瓶中的电源白白浪费掉。甚至很多游客在...
  •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陈先生走出了机关,应聘到一家报社当记者。陈先生的特长和爱好就是写作,在读大学时,稿费收入就基本上解决了他的生活费。做了记者后,陈先生如鱼得水,几年下来,除完成本报的编辑、采写任务之外,还在全国数百家报刊发稿,每月仅稿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