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义无价

    清朝末年,江南有个村子爆发了瘟疫,死了好多人。这村子中间有一条马路,马路将村子分成了前村和后村,奇怪的是,染上瘟疫的全都是后村的村民,前村还没发现一例染病的。

    有个叫李山的村民尽管住在前村,但他的儿子刚刚出生,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决定举家搬迁至千里之外的岳父家。临走前,李山去后村与他的好友陈宏道别。

    进了屋,只见陈宏与他妻子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见李山来了,陈宏才吃力地开口说道:“你别过来,我俩都染病了,可能快要死了。”

    李山心中一惊,说要替他俩请郎中。陈宏苦笑道:“哪有郎中敢来啊?你别白忙活了。”他伸手指了指墙角的摇篮:“你若有心,就帮我将儿子抚养长大吧。”说完,他就晕死过去。李山强忍悲痛,当即抱起摇篮中的孩子,走了。

    当天,李山就收拾东西,举家投奔岳父去了。谁知走到半路,先是遭遇山贼,一身的盘缠全被抢了,接着其妻李氏又不慎跌落陡坡。待李山把她背上路基,人早已昏厥了。

    这下,李山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加上昏死的妻子,可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不远处传来几声铃铛响,李山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郎中,正迎面走来。

    李山赶紧上前向郎中求助,郎中将李氏的裤腿卷起查看,断定是腿部骨折,便扭头对李山说:“情况很严重,你现在背她上我的医馆,要快!”

    李山叹气道:“实不相瞒,我的钱全被山贼抢了,现在身无分文……”

    郎中道:“救人要紧,其他好说。”这郎中姓赵,原是这一带的名医。由于李氏的伤情严重,只得暂时在赵郎中的医馆住下了。而这一住就是两个月,一家子吃穿用药,全靠赵郎中接济。李山实在过意不去,便对赵郎中说:“内人已可下地,我们这就打算重新上路了。可您的大恩大德,我该如何报答呢?”

    赵郎中摆摆手,劝李山不必放在心上,赶紧上路便是。李山当然不能答应,说什么也要赵郎中提出回报的条件来。赵郎中见李山心诚,沉吟半晌,也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原来赵郎中的妻子不能生育,而李山夫妻一来穷苦,二来李氏腿伤未愈,这夫妇二人拖着两个孩子赶路,实在不便,赵郎中就想抱养一个,并给李山一百两银子,作为酬谢。

    一旁的李氏一听到“一百两银子”,眼睛都亮了。她把李山拉到一边,说:“你还犹豫什么?郎中说得句句在理,再说郎中家的条件可比我们好多了,孩子留在这儿,一点不吃亏。”

    李山叹了口气说:“那你说,把哪个孩子留下?”

    李氏说:“这还用问,当然是陈宏的孩子了。我们还可以得一百两银子,何乐而不为呢?”

    李山摇头道:“这孩子是陈宏临死前托付给我的,我怎么能把他卖了?你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

    李氏道:“难不成你还想卖自家孩子啊?”

    李山皱着眉陷入了沉思。想了半天,他决定听天由命,便对郎中道:“两个孩子,您喜欢哪个,就抱哪个吧。”

    赵郎中略加思索,将陈宏的孩子抱在了怀里。李山仰头长叹一声:“这是天意啊。”说完,他便从郎中手里接过一百两银子,带着妻子离开了。

    有了银子,李山便雇了辆马车赶路,很快来到了岳父家,定居下来。

    大半年一晃而过。这天,李山正要出门,却见院外走来一人,仔细一看,竟是陈宏。据陈宏说,李山夫妇刚离开村子,朝廷便请了名医赵郎中来村诊治瘟疫。赵郎中听说得病的村民都住后村,前村没人得病,便觉得这不像瘟疫,四处走访后得知,前村村民的用水来自村前的小河,后村村民的用水来自村后的古井。于是,赵郎中来到古井边查看,这才发现了玄机。由于去年村里死了好几位老人,山上添了些新坟,尸体腐烂,又逢多雨,污水顺着山脉渗入山下的井中,后村村民饮用了这不洁之水才患了病。找到原因后,赵郎中对症施药,患病村民无不痊愈。

    李山问陈宏,那赵郎中是何长相,陈宏说了个大概,李山这才发现,正是自己路上碰到的那一位。陈宏又说,此次前来,是想要回他的孩子。李山心中一惊,忙说:“孩子被你嫂子抱出去了,我这就去把他抱回来,你在这儿稍等。”

    李山找到妻子,将孩子抱了过来,对妻子说陈宏没死,来找他们要孩子了。妻子忙问他,是不是打算把自家的孩子抱给他,李山点点头。

    妻子急道:“你为何不将路上发生的事告诉陈宏?你对两个孩子可是一视同仁的,当初要是赵郎中挑了我家孩子,那也就挑走了,不是吗?”

    李山苦笑道:“事情的确如此。问题是,人家会信吗?你就算有一百张嘴来解释,人家也只会认为,你是为了一百两银子,卖了朋友的儿子。”

    妻子哭道:“那你也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给他啊。不行,你快把孩子还给我!”说着,她就要伸手去夺李山懷里的孩子。

    李山一把将她推开,大声道:“你听我说,陈宏若是够义气,他今天把孩子抱走,过几天还会再抱回来的。”

    见妻子一脸的疑惑,李山接着说:“陈宏把孩子交给我时,那孩子也是刚出生。今天,我把我的孩子给他,他未必看得出来。但他老婆是细心之人,准能认出这不是自己的孩子,那陈宏必然会抱着孩子回来找我。到那时,我再把路上发生之事,一五一十说给他听,他才会信。”

    事情果然如李山所料,陈宏将孩子抱回去后,他妻子当天就发现这孩子不是他们的,便又催促陈宏抱着孩子来找李山。李山这才将自己途中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陈宏,之后便跪在地上,请求陈宏能够原谅。

    陈宏将李山扶起,感叹道:“你既然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我,我自然信你。只是……”

    李山赶紧取出一百两银子,塞在陈宏手中说:“你这就去赵郎中的医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赵郎中,并把这些银子还给他。赵郎中是个好人,他一定会把孩子还给你的。”

    陈宏犹豫道:“我怕赵郎中信不过我,你与我同去如何?”

    李山转身从抽屉里取出几张纸,递给陈宏说:“近几日我刚好有事脱不开身。这是赵郎中为我内人开的方子,他一看这方子和你给他的一百两银子,定会相信你所言非虚。另外,既然村子里并没爆发瘟疫,我已和内人商量好要回去了,我们村里见吧。”

    陈宏点点头,收下银子和方子,就走了。

    几个月后,李山举家搬回了村里。当天晚上,陈宏在家为李山接风,李山见屋子里并无孩子的身影,着急道:“这是怎么回事?莫非赵郎中不肯把孩子交还?”

    陈宏摇摇头说:“不是他不肯还,是我压根就没向赵郎中开口。那天,我找到了赵郎中的医馆,看到赵郎中抱着孩子,又是亲,又是笑,想起他不畏瘟疫,冒死来我村诊病,救活了村里几十口人,也救了我和内人的命,我实在开不了这口啊。”

    李山沉吟道:“既然你不忍开口,要不我亲自去一趟?”

    陈宏摆摆手说:“还是算了吧,知道孩子比我过得好,知道孩子有赵郎中这样了不起的父亲,我已经知足了。何况赵郎中是救死扶伤的好人,于我于大家都有恩,我不能让他寒心啊。”

猜你喜欢
  • 夜已经很深了,天边缀有几点稀疏的星光。吴老大无聊地驾驶出租车,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巡街。最晚的夜场已经散了,空旷的大街没有人迹,两边高楼大厦上的广告屏也熄灭了,只有孤独的路灯照亮街面。转过街角,吴老大看见一团亮色。那是一个人,一个身穿鹅黄色连衣...
  •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2、晚饭...
  • 清觉禅寺的心明禅师,是一位盲人,他悟性很高、感应灵敏,对禅对世间万象有另一种“觉察”和体悟。而他脸上常年挂着祥和的微笑,更是令人为之动容。有一天,心明禅师正坐在寺院的石凳上晒太阳,有一位信众看到他笑眯眯的自在相,就问他:“您老笑什么呢?”“...
  • 我是一颗小沙子,却拥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梦想:成为一颗闪亮亮的珍珠。在这安静美丽的海滩上,一堆沙子讨论着自己的梦想,有的说:我想成为一名探险家,每天在海里自由地徘徊着。有的说:我想被吹到的沙漠里去,结识更多的伙伴。还有的说: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抱...
  • 一位教授正向学生们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店买钉子。他左手作持钉状,右手对着左手作锤打状。售货员拿来了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随后用右手指了指左手。售货员恍然大悟,于是赶紧拿来了钉子,聋哑人心满意足地走了。聋哑人刚走,店里来了一位盲...
  • 前些日子,为写一篇访问圣彼得堡的游记,我找来一些资料。手头资料显示,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其藏品多达300万件。写游记时忽然想到,要是每件展品看一分钟,这300万件展品需要多长时间呢?拿来计算器算了一下,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是5。...
  • 年轻时,吃东西讲求“大甜大咸”。喝茶喝咖啡,一只小小的杯子里,却得下足三大汤匙的炼奶;煮红豆汤或绿豆汤,毫不考虑地将一大勺一大勺的白糖往内倾。每啜一口,都好似在将液体的白砂糖倒进喉咙里。吃东西时,不管端到眼前来的是什么,都必须“敬礼”似的在...
  • 行者背着沉重的背囊,迈着匆匆的步伐,不停地往前走。父母泣血的呼唤,妻子深情的挽留,儿女甜蜜的微笑……都被他抛在了身后。他早就下定决心,甩掉一切羁绊,走遍世界上的山山水水,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者。春天来了,一路上百花争艳,百鸟啁啾,行...
  • 那天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家境十分贫寒的小木匠,在富翁家里做苦工,不小心损坏了富翁一个价值连城的花瓶,小木匠赔不起,无奈之下只好跑到一个据说十分灵验的观音庙乞求观音。庙里的观音劝小木匠去学一门能对接花瓶的技术,并告诉小木匠要有信心,...
  • 多年前合作过一次的一个朋友约我见面。见到他时,他说很奇怪我会赴他的约。“不合作也可以是朋友。”这是我赴约的原因。“大家不是这样想。”他说。“那是他们的想法。”我说。“当年,那次合作之后,你和其他搭档不再跟我合作,我很不开心。”他旧事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