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力更生的羚牛

    羚牛是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一种动物,历史上曾经因为盗猎等原因数量骤减。为了保护这种美丽的动物,人们建立了保护区,使得羚牛的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然而在人为保护下,羚牛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种群数量增长过快。种群密度过大,夏天倒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到了冬天,食物便成了问题,尤其是羚牛赖以过冬的箭竹等植物在冬天更是缺乏。显然,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人为投食基本是不可能的,何况羚牛的数量又那么多。所以人们担心,如果某年冬天发生极端气候,羚牛种群会因为食物匮乏而遭受灭顶之灾。

    羚牛好像并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它们在山林里为所欲为。科学家发现,只要一有闲暇,羚牛就会在山林里的树木上进行高强度的蹭痒,有时候一蹭就是一个小时。在蹭痒的同时,羚牛还不忘啃咬树皮填饱肚子。高海拔的树木以针叶林为主,这些松杉类树木的树皮愈合能力很差,树皮被破坏后,很快会被真菌、霉菌感染,一些昆虫也会乘虚而入,所以没几年,大片的冷杉便死掉了。同样,羚牛还会攀折、冲撞林下的杜鹃树,吃它们的枝叶,这样,碗口粗的树都会顺山趴下,然后死掉。

    羚牛由一個受保护的弱势群体演变为森林的破坏者,这让人始料未及,但出于在全球范围内,其数量并不可观的事实,人们并没有去干预。

    然而,经过多年的观察,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冷杉和杜鹃相继死掉后,箭竹迅速占领原先长有冷杉和杜鹃的生境。箭竹密度极高,每平方高达200棵,让一切乔木的再生成为不可能!而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乔木,因为基部树皮受损,也倾向于矮化和丛生化,长成了歪七扭八的“老头树”,更有利于羚牛采食,也促使林下的植被丰富起来。也就是说,在羚牛的干预下,一切都向着对羚牛有利的方向发展!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羚牛一系列的破坏举动看似鲁莽,却极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它们是在自力更生地自己给自己“种树”,以此来应对潜在的危机!连看似笨拙的羚牛都懂得自力更生,大自然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 高部长由于经常出席各种各样的“研究烟酒会”、“常委肠胃扩大会”,身体迅速朝横向发展,目下已经突破200斤大关。为此,高部长深感苦恼,加之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肥胖也是病》的科普短文,他减肥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这不,今天一大早,高部长推掉了...
  • 罗杨的爸妈原是纺织厂的工人,两年前厂子倒闭,双双下岗。妈妈在家操持家务,爸爸自谋职业去了南京,在一家个体公司里做维修工,三五个月也难得回家一次。一家三口人,全凭爸爸那点工资维持生计,日子自然要清苦些。前几天,爸爸打回电话,说是这个星期天是儿...
  • 有个女子叫霍丽丹,年轻漂亮,却怕苦怕累,不愿工作,以偷窃为职业。这天,她意外地读到一篇《贼被贼骗》的外国小说,讲的是,有一个小偷正在一个富翁家里翻箱倒柜,寻找钱物。突然,身后传来了说话声:"我回来得真及时呀,虽然我十分不愿意撞见一...
  • 张三什么本事也没有,整天游手好闲,骗吃骗喝,人们都叫他“瘪三”。 这天,张三身穿破马褂,正在路上闲逛,一位身着紫绸马褂,头戴黑绸软帽的富公子急匆匆朝他走来,他忙迎上去,自来熟地打招呼说:“大哥,你这是要往哪里去?我怎么看着你面熟呢?”富公子...
  • 胡适留学日本之前,父母替他订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小脚姑娘。新派青年胡适当然不满意这门包办的婚姻,但是孝敬的他又不忍心违背父母之命,只好接受并准备教未婚妻识字。一个中国,一个日本,两人远隔千里,胡适不能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未婚妻认字...
  • 当今年三十岁了,人长得高高大大,双眼皮,国字脸。前几年,经商折了本,个人问题没解决。这两年,丁当炒股票发了。发了多少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丁当花了二十万元,在市区买了一套三室两厅、外带一个十平方米阳台的房子。看着豪华舒适的房子,丁当心醉了,该...
  • 领导班子换届选举,省里下来刚三个月的代县长马沅正式当选为县长。马县长今年五十岁,头发黑牙齿白面色红润,看上去顶多四十岁挂零。他原先在部队当团长,转业后分在省监察厅当处长。到了县长任上,县上人发现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收受任何礼物,整天跑基层,路...
  • 这是一个县城的监狱,郑刚是三号哨的哨兵,今晚他是八点到十点的哨。队长告诉他,今晚省厅要来查哨,让他提高警惕。郑刚上哨不到半个小时就冻得直颤抖。但是他还是纹丝不动,今天情况特殊,一定要挺住。快到十点了,郑刚眼看一个老头,晃晃地从南边走过来,郑...
  • 阿莉有幸进入一家外国人公司做事。说来还是阿莉所学专业冷门的缘故而被聘用了。因此除了阿莉一个是中国人外其余十几名雇员全是金发碧眼的老外。 起先阿莉中午饭随老外们吃西餐,渐渐地就腻烦了,一到开饭就反胃。阿莉丈夫下岗在家无所事事,听说阿莉吃不惯西...
  • 一辆豪华大巴从艾城长途汽车站驶出,到城西口的旅行社拉上四名青年,随即拐上国道,快速往省城进发。车上入座率很高,满当当的,从旅行社上车的四个青年旅客只能挤在最后一排。乘客们有的抬头看录像,有的低头读报纸,有的闭着眼睛打盹。坐在倒数二排的一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