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泰蓝大王陈玉书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香港景泰蓝商人陈玉书就是一个例子。陈玉书是靠经营景泰蓝发家的,他至今还占有香港50%的景泰蓝市场,而且同时经营贸易、地产、工业、娱乐业。

    刚到香港,他一无所有,还要养活妻子和女儿,只能靠打短二维持生计。干的是苦力活不说,还经常找不到活做。有一次,正当他失去工作的时候,他的妻子又怀孕了,他的经济能力无法再抚养一个孩子,只好找医生给妻子做人工流产。可是,他连医疗费用都支付不起,四处奔走找朋友帮忙,好不容易才凑齐那笔款子。日后,他回忆起那段生活说:“那真是残酷的人生。”

    陈玉书人生的转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他又失业了,为了不让家里人知道这个坏消息,早上,他仍假装去上班,实际上是出去寻找工作。他在外面转了一整天,直到天黑也没找到工作。他不敢回家,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徘徊,走到维多利亚公园门口,因为无处可去,想到里面坐下来歇一会儿。他看见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孩子在荡秋千,那秋千总也荡不起来,便走上前去帮助推了一把。那位妇女从秋千架上下来后便跟他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没有工作,很同情他的遭遇。

    这个妇女的丈夫是印尼驻香港领事馆的高级官员,他给陈玉书谋取了一个给印尼华商办理签证充当中介入的机会,一下就让他赚了5万港元。在70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了这笔钱,陈玉书生活不愁了。他想,坐吃山空当然是不行的,应该趁着有点本钱,做点生意。他办了一个“香港繁荣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大陆产品的转口贸易。虽然规模尚小,但他发现自己还是很能做生意的。而且他又能吃苦,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公司逐渐发展壮大。

    陈玉书并不满足,他决定大胆开辟台湾市场。他与别人合伙购进了一大批台湾产的涤纶布,准备将这批货销往大陆。如果成功,一定能赚一大笔钱,公司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合伙人勾结台湾商人,在合同上做了手脚,结果他花40万元买来的竟是一堆卖不掉的积压商品。这次上当几乎使他倾家荡产,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商海是多么凶险。吃一堑,长一智,此后陈玉书做生意就很小心,没有再上过骗子的当。

    经此打击,陈玉书并没有垂头丧气,他一面反省自己,收缩营业规模,稳住公司;另一方面积极收集信息,以图重整旗鼓。

    1979年,大陆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港台商人纷纷进入大陆市场发展业务。陈玉书也来到北京,经过一番考察,他决定经销具有民族特色的景泰蓝产品。他第一批购进了价值5万港元的货,运回香港后,很快便销售一空。第二年,他又订购了30万港元货,同样很快就卖光。以后,他又多次订货,每次都是数十万元。这样,他就成为香港较大的景泰蓝经销商了。

    然而,到80年代初,因为全球性经济衰退,香港市场对景泰蓝的需求量减少。陈玉书订的货比较多,一时难以售出,形成积压,他又一次陷入困境之中。他日思夜想如何摆脱这个困境。就在其他商人纷纷收缩业务、抛售存货的时候,他却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一连开了4家新店,在报纸、电视上大做广告。对他来说,这简直是一场赌博,他把大部分销售收入都押上去了。

    同时,陈玉书认识到,由于传统的景泰蓝产品花色品种单一,功能只限于观赏,已满足不了顾客的需要,改革产品是当务之急。为此,他频繁地往来于北京与香港之间,把世界最新的流行趋向通报给生产厂家,并指导工人制作。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景泰蓝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繁荣”公司销售量不但没有下降,相反还逐年增加。

    1982年,陈玉书又作出一个惊人之举:由于世界经济持续萧条,北京工艺品公司积压了价值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景泰蓝产品,急于清仓处理。但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港商谁也不敢图这个便宜。陈玉书却独具慧眼,看好这个机会。他认为,景泰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世界经济不景气也不会长期继续下去。一旦经济回升,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就会增加,景泰蓝还会成为抢手货。他想,若买下这批货,就等于拥有世界上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景泰蓝库存。思考再三后,他决定,订下这批货!

    按照他当时的经济力量,根本就拿不出这笔钱,唯一的办法只有向银行借贷。而银行家们都不傻,他们知道景泰蓝行业不景气,担心贷款放出去收不回来。陈玉书跑了许多家银行,只有少数几家同意贷款,但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陈玉书咬了咬牙,接受了对方的条件,将所有的家产抵押出去,这才凑足了所需货款。他知道,如果这笔买卖失败,他又将身无分文。

    货运到香港,他理所当然地打出“景泰蓝大王”的金字招牌,号称“数量最多,品种最全”。但同行都在暗中窃笑:看他怎么抛掉这个大包袱!陈玉书心里也悬着,他外表装得坦然,心里却像火烧一样。现在他是负债经营,每拖一天,贷款的利息就增加一分。

    这时,忽然一个好消息传来:新加坡准备举办中国景泰蓝展览。得到这个消息后,陈玉书心花怒放,他立即带着所有的样品赶赴新加坡。展览会一开幕,参观订货的人就源源不断。这次机会,扫清了陈玉书登上“景泰蓝大王”宝座的一切障碍,他的公司营业额顿时扩大了10倍,在香港同行中,已经没有人能与之匹敌了。他的公司营业额占了香港景泰蓝市场的一半以上。

    陈玉书从实际经营中认识到,景泰蓝产品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朝“实用化、日用化”方向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其销售旺势。他组织北京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成功地研制了脱胎景泰蓝。它制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制作台灯、壁挂等日用装饰品。他还亲自设计了景泰蓝手表、景泰蓝钢笔、景泰蓝打火机等各种日用品,这些新产品一上市,大批订货单雪片般地飞来。他销售的景泰蓝产品不仅畅销东南亚,还打入了欧美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开辟,陈玉书在商界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陈玉书的想法却与别人不同,他认为地产永远是向上涨的,回落和下跌都是暂时现象。尤其在香港更是这样。现在人心浮动,房地产价格已经落到最低点,此时买进是不会错的。果然,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以后,香港市面稳定了,房地产价格就像坐上直升飞机,直线回升,狂涨不已。陈玉书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劝他趁此机会赶快抛出。陈玉书说:“我的事业永远立足于香港,我对香港充满信心,香港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是国际金融中心,它不会因变化而阻碍发展。”他不愿做房地产投机商。现在,他在地产上的投资已增值几倍,甚至几十倍。他的地产越多,信誉也就越好,在香港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他担任了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咨委、香港钟表业第7届主席、香港佛山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

    陈玉书事业上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眼光要远,项目要大。眼光远,就是善于分析形势,不为眼前的困难所迷惑;项目大,是指项目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发迹在于三个机会:一是抓住了北京工艺品公司清仓的机会;二是几经努力申请到了贷款;三是通过新加坡景泰蓝展览会打响了牌子。他将三个阶段比作“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他笑着说:“香港许多富豪,都是这样依靠大的战役起家的。”

    陈玉书做生意赚了钱,但他忘不了,他是依靠北京工艺品生产厂家,依靠祖国的传统工艺而致富的,他对祖国的感情并未因“文革”期间的遭遇而减淡。他与北京手表厂共同投资50万美元组建景泰蓝钟表公司,生产各种景泰蓝工艺手表和挂钟;与北京首饰公司合作生产各种景泰蓝首饰。他还在深圳、珠海等地投资兴建酒店、卡拉OK厅以及高级住宅。他不仅对香港充满了信心,对大陆的改革开放也信心十足。

    他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应将有限的生命用来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近年来,他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80万港元,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30万港元。加上其它的捐助,他总共向大陆同胞捐献了1600万港元。他的义举,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好评,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
  • 刚移民到日本时,儿子正好该上小学了。 儿子上学的第一天晚上,校车把他送到家门口。刚下车,他就冲过来扑进我怀里,紧紧地抱住我。我也紧抱着他,享受着他对我的依恋。他一直赖在我怀里不肯离开,我只好把他抱回家。 回到屋里,他把书包往...
  • 曾读过一位政治家的传记,他一向以刚正不阿著称,可是批评他、憎恨他的人也不少。他曾经说过:在讨好人与做好事之间,我选择把事做好。 他一生清廉,品格无瑕,但也不断地与反对他的环境对抗。帮他做事的人,也有许多拂袖而去。 他的行事与判断未必有错...
  • 四百年前的法国人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 青睐是指一个人用黑眼珠子看着你。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你有了坚定的目的,整个大自然将帮助你。 风是什么呢?风是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风吹的时候,影响着我们,逆风或...
  • 小时候,爹让我喂牛。 我觉得,喂牛很容易。我把草料筐放在地上,将铡好的草倒入筐内。可是,牛只吃了几口筐内的草,便挑三拣四,不好好吃了。并且不时用嘴将草拱到筐外,用前蹄胡乱地刨着,将好端端的草料给糟蹋了。 这时,远处有一只山羊...
  • 牛津大学有一名叫凯丽的女生,来自英国一个偏远的小镇。在小镇时,她的成绩名列前茅,但到牛津后,却成为全班最差的学生。 其实,并不是凯丽悟性不高,也不是她基本知识不扎实,而是她太自卑了。 在凯丽眼里,她的同学一个个像骄傲的公主或...
  • 不被世界理解的天才 对别的孩子来说,生在一个爸爸是政府官员、妈妈是大学教授的家庭,相当于含着金钥匙。但对我却是一种压力,因为我并没有继承父母的优良基因。 两岁半时,别的孩子唐诗宋词、1到100已经张口就来,我却连10以内的数...
  •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潘石屹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
  • 英国科学家从澳大利亚土著居住区,邀请来15名土著人到英国做客。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英国科学家们让这些土著人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科学家们相信,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土著人一定会非常留恋,再也不愿意回到过去那种近似原始状态的生活了。...
  • 布恩是美国克利夫兰市一所中学的学生,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在布恩14岁时,他们的父母因一场车祸双亡。布恩梦想着有朝一日要考入最好的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 令人担心的是,当地的黑社会分子盯上了布恩,他们带着钱来到布恩的家里,告诉布恩...
  • 上世纪80年代,利比里亚发生政变后,政权被反对派掌控,她与同伴们开始了顽强的抗争。一天,她带着贴身护卫维撒来到城外的村落做群众工作,突然从大树后面冒出个端着枪的小伙子,没待她看清便扣动了扳机。子弹应声而发,幸好维撒反应极快扑在她面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