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栏目导航
名人故事
人生故事
成语故事
幽默故事
安徒生童话故事
格林童话故事
一千零一夜童话故事
经典童话故事
睡前故事
民间故事
连载故事
哲理故事
寓言故事
禅理故事
励志故事
友情故事
亲情故事
爱情故事
成败故事
校园故事
职场故事
法治故事
生活故事
创业故事
历史故事
侦探故事
玄幻故事
推理故事
探险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故事
惊悚鬼故事
校园鬼故事
真实鬼故事
长篇鬼故事
短篇鬼故事
故事会推荐
最浪漫的人
第一次见面
老妈爱上保健品
打劫婚姻
想当水仙就别装蒜
说好分手不哭泣
弄假成真:合拍婚纱照后真爱爆发
来一场“瘦婚”吧!让我们的爱“浪漫满屋”
搜索词
搜索
汤寿潜:布衣都督的传奇
1915年春末,青年学子曹聚仁初到杭州,出乎意料地遇见先父极为敬仰的前贤:汤寿潜。然而更令曹想不到的是汤的打扮,“他穿了一套土布短褂,戴了一顶箬帽,脚上一双蒲鞋,手上拿了一把纸伞,十足的庄稼人。”当然,被汤的这身造型“雷倒”的又岂止曹聚仁?据著名报人包天笑回忆:“我虽然常坐二等车,有时也到三等车去看看。那天却见一位汤蛰仙先生(寿潜)厕身于许多贩夫走卒之中,缩在壁角看报……何以蜷伏在此?”
不过,作风朴素的汤先生却是清末民初响当当的大人物,堪称传奇。
“东南人望”
《左传》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传统士人们毕生追求的完人标杆,但并非遥不可及,至少汤寿潜与之很是接近。
1890年,在内阁上班的汤寿潜写成《危言》一书,提出迁都长安,官制改革,严肃吏治,科举革新等一系列的变法主张。此书比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还早四年出版。一时间国人争相传阅,好评如潮,汤因之声名鹊起。
十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北方一片生灵涂炭。为了保住东南半壁江山免于战乱,汤寿潜主动联手张謇、陈三立等至友奔走于宁沪之间,游说几大督抚保境安民,勿轻易宣战。此即著名的“东南互保”。张謇事后慨叹“国之不亡者,仅君往说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定东南互保之约,所全者大,其谋实发于君”。
时光荏苒,又过十年。时任浙路公司总理的汤寿潜力拒清廷出卖路权的做法,并致电奕劻,直斥盛宣怀乃罪魁祸首,“损中益外,假公肥私”。他又奏明朝廷,“若以罪魁祸首为非”,就把盛宣怀撤职,“或调离铁路,以谢天下”;若“以遵旨商办为非”,就“悬寿潜之首于藳街,以谢盛宣怀!”孰料清廷竟不辨是非,以“妄劾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误国”的罪名,将汤寿潜革职,“不准干预路事”。虽浙路风潮终以惨淡收场,不过汤却凭此人气飙升,当时报纸甚至打出“汤去路亡”的口号,可见其已被浙人视为爱国与公信的人格符号。
就这样,汤寿潜历经三个“十年”,升级为江浙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称之为“东南人望”,殆不虚也!
顺势而为
进入辛亥年,汤寿潜对清廷的信心跌至冰点。5月,清政府宣布设立“皇族内阁”,这让一贯主张立宪的汤寿潜倍感失望。他与张謇、沈曾植、赵凤昌等联名致电摄政王,要求改组内阁,“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然其建议犹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已是心灰意懒的汤寿潜于该年秋天致友人信中写道:“人以为幸福在前,我以为大劫方始。”果不其然,武昌首义的星星之火很快便呈燎原之势。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最害怕革命的立宪党人汤寿潜却预言了革命的到来。更加诡异的是,汤竟然成为革命党人的座上贵宾,于11月5日被推举为杭州光复后的第一任浙江都督。
汤寿潜担任浙督,看似意料之外,实乃情理之中。浙江本是革命力量最强地区之一,既是光复会的大本营所在,又拥有诸如陶成章、章炳麟、秋瑾等领袖人物。不过,杭州起义前夕,陶、章二人远在海外,留守本地的朱瑞、褚辅成又难以服众。环顾省内,唯有汤“有声海内,识者皆尊敬之”,且拥有别人不及的人脉资源。于是众人一致认为汤乃“众望所归,堪膺此选”。
此时身在上海的汤寿潜内心异常纠结。深受传统观念熏染的他,虽知革命大势所趋,但潜在的忠君情结令他难以改仕新朝。于是他起初极力婉拒,说:“卿等欲革命,径行之耳,奈何以强人?吾虽弗善颛制,然与卿等异趣,以若所为亦不与也。”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然而汤毕竟“心太软”,当说客讲到此时杭州民军与旗营严重对峙,满人只“愿受汤先生抚,否则力抗”,并进而游说“杭民六十万户,使阖门而战,一朝而烬,公独能不救之耶?”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愚忠”,决定担当道义。可以说,由清臣到浙督,汤绝非华丽转身,而是艰难蜕变。
汤寿潜最具远见的主张是提出“援鄂伐燕”。在他看来,武汉乃首义之区,必须顾全。而“北方愈有世变,北伐愈不可懈”。因为他对袁世凯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其为翻云覆雨之辈,应停止议和,全力北伐。后来形势发展确如其所言。
急流勇退
浙督一职,看上去很美,实令人烦不胜烦。平心而论,推举汤为首任都督,对于革命党人而言,无非是暂时利用其声望与经验,二者间的蜜月期就好比兔子尾巴,短的可怜。都督府各部门实权多半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汤往往备受掣肘,徒具虚名。套用句流行语,他就是个“打酱油的”。
况且不少革命党人年轻气盛,恃功自傲,完全不把这个布衣都督放在眼里。其间有两件事对汤刺激颇大。一是“贵林事件”。贵林,杭州旗营满人,思想开明,在和平解决旗营问题上出力尤多。但就在旗营投降的第二天,司令部、政事部即以匿留枪械、图谋反抗罪名,假托都督名义加以枪决。出于“维稳”的需要,汤强忍怒火,保持克制。不久,革命党人王金发又向汤发难。王本来就对汤寿潜甚有成见,曾质问陈其美:“汤寿潜是反对我们革命的,为何要推他出来做都督?”后来王更是无视都督府的命令,组织绍兴军分政府,自任都督,裂土而封,截留浙东税收,采购军械,扩充部队,“政出由己,每与杭州督府相对抗”。
下野之后,汤并未就此息隐山林,依然为国为民竭尽所能。他曾赴南洋筹集款项,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后重掌浙路指挥权,希望通过与袁世凯博弈,推翻铁路国有政策,为地方谋求福利。可惜二者皆收效甚微,无果而终。
■“布衣都督”来源
汤寿潜多年身居要职,但生活简朴,有“布衣都督”之称。他不富、不贪,在全浙铁路被袁世凯收归国有两年后,袁通过全浙铁路公司拨发20万银元,作为汤总理全浙铁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补偿,但汤分文不受,将全数款捐给建造浙江图书馆。
■追忆与回眸
先生当清季负时望,有康济之略而不得行其志;民国初建,虽尝假节开府、入参国务,皆去之惟恐不速。其介然特立不肯询人以尸位,非故为此以矫世也。
言足以益仁,行苟足以利物。施及一乡不为小,达乎四海不为大。近之,功垂数世;远之,泽流无穷。不必在位,不待有众,不假于宣扬,不资于辩说,而人自不能忘之,感应之理然也。
——马一浮
主维新创共和顺历史潮流,保路权建铁路为商旅腾颂。
——“汤蛰仙先生纪念碑”上的挽联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是谁让你痛苦
我们经常会说:哦,那个人让我生气,因为她做了什么什么。如果仔细检查一下,你会发现,事实上并不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让你生气,让你生气的是你内心的执着。如果你没有任何执着,那个人做任何事也不会激怒你。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我们抱怨别人把屋子弄得一团糟...
阅读全文
幸福敏感度
网上看到这样一条微博:那些简单的小幸福,你拥有过几个?爸妈疼你;被人背过;有人为你哭过;生病时有人照顾你;生日凌晨有人发短信祝福;在车站有人接过;和心爱的人一起走路到腿疼;有好事就有人第一个想到你这个微博让我乐了半天,不少人都乐不可支地表示...
阅读全文
爱情如烟花
爱情不是阳光、空气和水。它不是必需品。然而,它就像夜空上绚烂的烟花。烟花不是必需品,每个人却都想看一回。一天,当一个人看过了够多的烟花,也已经看出了烟花的绚烂只是一瞬间,然后就散落,甚至是虚幻的、骗人的,他幽幽地转过身去,把那片寂寞的天空遗...
阅读全文
把赢利点放在明天
然而,在2010年,安利净水机及其桶装纯净水却遭遇了当头一棒,一下子被打蒙了。而向它挥棒的便是一家叫NEP”的马来西亚本地健康水企业。他们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安利净水机及其桶装纯净水挤到了第二的位置,而自己则成功占领了63%...
阅读全文
中国第一整容狂人:谁能还我健康?
她以健康置换美丽,血泪泣诉整容的风险,面对记者,她悔恨地说:我现在只求早日修复问题,回归正常生活。”身高不足,美貌可以弥补吗? 坐在记者面前的她,披着长发,戴着口罩和墨镜,她说不想让任何人看到我的样子”,更不愿说出...
阅读全文
把时间花在进步上
如果你研读马云的人生,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着2个字:失败。37岁之后,他突然飞黄腾达了,秘诀就是四个字:永不抱怨。 我对这四个字的体会越来越深。原因是我接触的成功人士近期进入核爆炸状态,我和这些人打交道,再加上我自己的体会,发现,...
阅读全文
把拉面卖到1000美元一碗
他叫冯三峰,今年36岁,曾是河南省一个普普通通的高考落榜生。落榜后,他辗转在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几年过去,一事无成。 这时,有人嘲笑他:生就一个穷人命,想做富人万不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来到合肥一家厨...
阅读全文
实现梦想再上路
一个不放纵喜好、明白用理性的方式实现自我的女孩子,必定会走得很好。1 翻完她的简历,主任微笑着说:你是否投错简历?” 我自旁边探身去看:楚童,经济系本科毕业,各科成绩优异,英语六级,取得报关员证 这样的专业,这样的成绩,聘一家...
阅读全文
0利润背后
那年,35岁的美国人休斯顿在斯图尔市的闹市区租了房子,准备发掘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从事水果批发生意。在此之前,休斯顿在一家小公司干了七年的仓库保管员工作,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生活。休斯顿早就厌倦了这种表...
阅读全文
金亮:厨界徐霞客
其实人的一生很短,如果有梦想了,就赶紧行动当一名厨师,是否只能在厨房里呆一辈子?浙江温州的厨师金亮不这样认为。他的梦想是走出厨房,成为一名厨界徐霞客式的人物,不但游遍天下山水,同时吃遍天下美味,过一种快意悠哉的生活。走出方寸厨房放飞梦想金亮...
阅读全文
1915年春末,青年学子曹聚仁初到杭州,出乎意料地遇见先父极为敬仰的前贤:汤寿潜。然而更令曹想不到的是汤的打扮,“他穿了一套土布短褂,戴了一顶箬帽,脚上一双蒲鞋,手上拿了一把纸伞,十足的庄稼人。”当然,被汤的这身造型“雷倒”的又岂止曹聚仁?据著名报人包天笑回忆:“我虽然常坐二等车,有时也到三等车去看看。那天却见一位汤蛰仙先生(寿潜)厕身于许多贩夫走卒之中,缩在壁角看报……何以蜷伏在此?”
不过,作风朴素的汤先生却是清末民初响当当的大人物,堪称传奇。
“东南人望”
《左传》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传统士人们毕生追求的完人标杆,但并非遥不可及,至少汤寿潜与之很是接近。
1890年,在内阁上班的汤寿潜写成《危言》一书,提出迁都长安,官制改革,严肃吏治,科举革新等一系列的变法主张。此书比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还早四年出版。一时间国人争相传阅,好评如潮,汤因之声名鹊起。
十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北方一片生灵涂炭。为了保住东南半壁江山免于战乱,汤寿潜主动联手张謇、陈三立等至友奔走于宁沪之间,游说几大督抚保境安民,勿轻易宣战。此即著名的“东南互保”。张謇事后慨叹“国之不亡者,仅君往说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定东南互保之约,所全者大,其谋实发于君”。
时光荏苒,又过十年。时任浙路公司总理的汤寿潜力拒清廷出卖路权的做法,并致电奕劻,直斥盛宣怀乃罪魁祸首,“损中益外,假公肥私”。他又奏明朝廷,“若以罪魁祸首为非”,就把盛宣怀撤职,“或调离铁路,以谢天下”;若“以遵旨商办为非”,就“悬寿潜之首于藳街,以谢盛宣怀!”孰料清廷竟不辨是非,以“妄劾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误国”的罪名,将汤寿潜革职,“不准干预路事”。虽浙路风潮终以惨淡收场,不过汤却凭此人气飙升,当时报纸甚至打出“汤去路亡”的口号,可见其已被浙人视为爱国与公信的人格符号。
就这样,汤寿潜历经三个“十年”,升级为江浙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称之为“东南人望”,殆不虚也!
顺势而为
进入辛亥年,汤寿潜对清廷的信心跌至冰点。5月,清政府宣布设立“皇族内阁”,这让一贯主张立宪的汤寿潜倍感失望。他与张謇、沈曾植、赵凤昌等联名致电摄政王,要求改组内阁,“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然其建议犹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已是心灰意懒的汤寿潜于该年秋天致友人信中写道:“人以为幸福在前,我以为大劫方始。”果不其然,武昌首义的星星之火很快便呈燎原之势。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最害怕革命的立宪党人汤寿潜却预言了革命的到来。更加诡异的是,汤竟然成为革命党人的座上贵宾,于11月5日被推举为杭州光复后的第一任浙江都督。
汤寿潜担任浙督,看似意料之外,实乃情理之中。浙江本是革命力量最强地区之一,既是光复会的大本营所在,又拥有诸如陶成章、章炳麟、秋瑾等领袖人物。不过,杭州起义前夕,陶、章二人远在海外,留守本地的朱瑞、褚辅成又难以服众。环顾省内,唯有汤“有声海内,识者皆尊敬之”,且拥有别人不及的人脉资源。于是众人一致认为汤乃“众望所归,堪膺此选”。
此时身在上海的汤寿潜内心异常纠结。深受传统观念熏染的他,虽知革命大势所趋,但潜在的忠君情结令他难以改仕新朝。于是他起初极力婉拒,说:“卿等欲革命,径行之耳,奈何以强人?吾虽弗善颛制,然与卿等异趣,以若所为亦不与也。”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然而汤毕竟“心太软”,当说客讲到此时杭州民军与旗营严重对峙,满人只“愿受汤先生抚,否则力抗”,并进而游说“杭民六十万户,使阖门而战,一朝而烬,公独能不救之耶?”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愚忠”,决定担当道义。可以说,由清臣到浙督,汤绝非华丽转身,而是艰难蜕变。
汤寿潜最具远见的主张是提出“援鄂伐燕”。在他看来,武汉乃首义之区,必须顾全。而“北方愈有世变,北伐愈不可懈”。因为他对袁世凯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其为翻云覆雨之辈,应停止议和,全力北伐。后来形势发展确如其所言。
急流勇退
浙督一职,看上去很美,实令人烦不胜烦。平心而论,推举汤为首任都督,对于革命党人而言,无非是暂时利用其声望与经验,二者间的蜜月期就好比兔子尾巴,短的可怜。都督府各部门实权多半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汤往往备受掣肘,徒具虚名。套用句流行语,他就是个“打酱油的”。
况且不少革命党人年轻气盛,恃功自傲,完全不把这个布衣都督放在眼里。其间有两件事对汤刺激颇大。一是“贵林事件”。贵林,杭州旗营满人,思想开明,在和平解决旗营问题上出力尤多。但就在旗营投降的第二天,司令部、政事部即以匿留枪械、图谋反抗罪名,假托都督名义加以枪决。出于“维稳”的需要,汤强忍怒火,保持克制。不久,革命党人王金发又向汤发难。王本来就对汤寿潜甚有成见,曾质问陈其美:“汤寿潜是反对我们革命的,为何要推他出来做都督?”后来王更是无视都督府的命令,组织绍兴军分政府,自任都督,裂土而封,截留浙东税收,采购军械,扩充部队,“政出由己,每与杭州督府相对抗”。
下野之后,汤并未就此息隐山林,依然为国为民竭尽所能。他曾赴南洋筹集款项,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后重掌浙路指挥权,希望通过与袁世凯博弈,推翻铁路国有政策,为地方谋求福利。可惜二者皆收效甚微,无果而终。
■“布衣都督”来源
汤寿潜多年身居要职,但生活简朴,有“布衣都督”之称。他不富、不贪,在全浙铁路被袁世凯收归国有两年后,袁通过全浙铁路公司拨发20万银元,作为汤总理全浙铁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补偿,但汤分文不受,将全数款捐给建造浙江图书馆。
■追忆与回眸
先生当清季负时望,有康济之略而不得行其志;民国初建,虽尝假节开府、入参国务,皆去之惟恐不速。其介然特立不肯询人以尸位,非故为此以矫世也。
言足以益仁,行苟足以利物。施及一乡不为小,达乎四海不为大。近之,功垂数世;远之,泽流无穷。不必在位,不待有众,不假于宣扬,不资于辩说,而人自不能忘之,感应之理然也。
——马一浮
主维新创共和顺历史潮流,保路权建铁路为商旅腾颂。
——“汤蛰仙先生纪念碑”上的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