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丹雕像撼人心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1840-19l7年)走进一座艺术博物馆,锐利的目光被一座雕像所吸引。

    这座雕像取材于13世纪的一段史实:意大利比萨的君主乌谷利诺十分残暴,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后来终于把他打倒。起义者为了让他尝尝饥饿是什么滋味,把他和他的儿子一同囚禁在一座荒山的高塔里,不给吃喝,最后他们活活饿死在塔内。

    18世纪法国著名的雕像家加尔波,就创作了一座表现他们挨饿而死的雕像--他着力刻画乌谷利诺挨饿的恐怖情状:乌谷利诺的两个儿子已饿死在他身旁。他肝肠寸断,一只手压着肚子一只手拼命在空中挥舞,似乎在呼救。

    罗丹全神贯注地看了一会,不无遗憾地摇摇头,自言自语道:“啊!加尔波大师糟蹋了这一本来可以使人惊心动魄的素材。”

    罗丹的学生在一旁说:“老师,那么,怎样处理这一素材,才能使人惊心动魄呢?”

    罗丹沉思了一会说:“我决定要重新创作一座雕像。”后来,在人们面前出现了这么一座塑像--乌谷利诺的一个儿子刚刚断气,另一个还在挣扎,他的一只手死命地抓住父亲的胳膊,头仰着,似乎在作凄厉的喊叫,而乌谷利诺则充耳不闻,屈着身子,伏在已死的那个儿子身上,正准备低下头去以儿子的尸肉充饥,但似乎又下不了口。他那瘦削的脸在抽搐,好像内心在作剧烈的斗争:兽性和人性的斗争。这个野兽一样极其残暴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以亲生儿子未寒的尸肉充饥,符合他的性格。但他又毕竟是人,多少还有点人性,所以在下口之前,又有一番犹豫,这也是符合情理的。

    罗丹的学生见了老师的新作,比较了一下加尔波的作品,评论说:“是的,罗丹老师的作品确实超过了加尔波的作品,因为加尔波只揭示了局部的真实;而罗丹老师则刻划了暴君乌谷利诺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的饥饿的真实,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 父亲很穷,但很爱面子。属于那种别人求他办的事他竭尽全力的办,明知道有很多困难,却还是想方设法的去办,但他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求过别人。 这种作风父亲保持了六十年,只是在六十年后的今天,因为儿子,父亲打破了自己的作风。 父亲接到信...
  • 那一晚犹在眼前。那一年我12岁,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紧赶慢赶,就是为了在除夕前回到老家。我这个四川崽儿一直在异地成长,所以在冬日里嗅着川中泥土的气息,目接着一片新奇,激动非凡。 赶到自贡时,最后一班长途客车还是离开了,爸...
  • 一 我6岁那年,父亲去了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父亲第一次看到了外滩和东方明珠,看到了繁华的南京路,看到了我们那个小山村与大上海的巨大落差,父亲忧心忡忡。他实在不想让女儿以后走他的道路,他想让自己的女儿以后出息起来,能到大上海,能过上幸福...
  • 大哥3岁那年双目失明。从大哥看不到光明的那天起,父亲便带着大哥四处求医。大哥的眼睛复明无望。父亲就开始为他的未来操心,努力教会大哥自己缝被、烧饭、穿针引线,还让大哥学得一身好水性。 几年前,父亲患了食道癌。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亲毅然放...
  •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红红坐在小板凳上手托双腮眨着眼睛,听着音乐盒里的歌曲,不时的站起身翘着脚丫盼望着能看见爸爸的身影,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红红撅起小嘴儿。已经七点半了,仍未听见爸爸的自行车铃声。红红知道,平常儿不到半夜醒来,爸爸是...
  • 男人是在菜地里干了半落子活,扔下锄头进的城。 临走前他问女人:家里还有多少钱。 女人说:就剩下二百了,留着为儿子交下学期的书费。 都拿着,书费再想办法。男人边说边换了件半新的衣服。而后骑着自行车,向着县城狂奔而去。 二闺女今天中考,...
  • 凛冽的寒风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正在一栋大楼的阴暗处摆弄着垃圾,看样子他似乎毫不嫌弃,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能吃的东西。 众人都看不下去了,对他说:孩子,那是垃圾,不能吃啊!小男孩没有停下动作,只是咧开大嘴呵呵地笑。众人又说了几遍,男孩还是...
  • 爸爸过生日那天,我和朋友说说笑笑到半夜。爸爸今天来看我,买了一双新棉鞋,很暖和。这个冬天,烫了手又冻了脚,妈妈要来看我,我怕我妈晕车没让。爸爸没换衣服就匆匆赶了过来给我送棉鞋,不经意低下头,爸爸没穿棉鞋,穿了一双很薄的皮鞋,还说不冷。鞋盒里...
  • 我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叫陈启正,也叫陈环境。因为有个不寻常的父亲,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的父亲就是中国首善陈光标。 当父亲这些年累计捐款13.8亿元时,许多人向我投出羡慕、钦佩的目光。他们羡慕我有个亿万富翁父亲,钦佩我的父亲是中国首善。然而...
  • 十年前,我曾在长途车上目睹过这样一幕。那一天,我从瑞丽乘车往西双版纳。这种滇南最常见的长途车,途中常常会搭载些在半路招手的山民,因此开开停停,颇能磨炼人的耐性。好在旅行中的人大都不会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儿,正好悠悠地随车看风景。 将近黄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