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哲敏一切皆力之变

    每一次走进位于中关村四环路边上的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都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这座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楼宇,它的高大、宽阔以及深邃给人以静谧神圣之感,它舒展的庭院和苍桑的树木更与车水马龙的四环路迥然不同。其实,还不仅这些,走到它的主楼大厅,看到两旁悬挂的钱学森、郭永怀等等数十名大科学家的画像,就有一种穿行在我国科学历史中的错觉,此时此刻,与这些共和国的科学家是如此贴近,他们不仅创建了这个研究所,发展了中国的力学研究事业,他们还是新中国的科技元勋。而我要采访的对象,他的画像也挂在其中,他是钱学森先生的学生、郭永怀先生的同事,他与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情怀,也有着自己的传奇和故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应用力学家、两院院士郑哲敏先生。

    父亲

    郑先生祖籍浙江鄞县。父亲家贫,曾在家乡放牛为生。依从浙江宁波的风俗,16岁时,父亲来到上海学徒,学习钟表手艺。课余时间在上海夜校学习会计和英语课程。两三年以后即成为后来著名的钟表品牌“亨得利”的合伙人。期间曾赴日本学习,希望引进日本的钟表技术,但失望而归。19岁那年,已经成家的父亲携家人到山东青岛、济南开创了“亨得利”分号。现在在网上搜索父亲“郑章裴”的名字,就可以看到父亲与亨得利的创建历史。

    1943年,郑先生在这里高中毕业了,同年,他赴重庆,参加西南联大在那里举行的大学考试,不费任何力气,郑先生很轻松地考上,而且考了理工科的高名次。同时也被当时的中央大学录取,郑先生选择去读西南联大,是因为他的哥哥已经早他一年在那里上学了,他连榜都没有看就去昆明报到了。而且与哥哥选择了同一个学院同一个系——工学院电机系。郑先生的父亲,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但怀有理想的农村少年,到有实业有声望的企业家,并且繁衍了一个大家庭,这也是一个历史版的奋斗故事。解放以后,郑先生的父亲还担任过工商联上海钟表协会的主席。

    启蒙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大四的郑先生随西南联大工学院来到清华大学,在这里,他碰上了他学术上的启蒙老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在这里也闻听了后来的博士生导师钱学森的名字,在这里他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并且幸运地到两位老师学习工作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

    研究我国力学发展历史的武际可教授认为,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国力学仍是向外国学习的阶段。这一时期向外派出的留学生,除大量学工程外,也有一批是学理和学力学的,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发展理工科教育与研究的中坚力量。周培源、李四光、茅以升、钱伟长等一批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都是较早出国学习力学,回来后又先后在设立理工科的大学中,开设力学基础课的。

    钱伟长先生1943年—1946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及喷气推进研究所(JPL),在冯·卡门教授领导下研究航空和火箭方面的问题,那时候担任研究工程师。1946年钱伟长先生回国并开始到清华大学任教,他回国后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摄动解法。

    郑先生是钱伟长先生从美国回到清华后开设力学课程的第一班学生。在钱伟长先生的影响下,从那时起,郑先生的研究方向转向力学。毕业后,郑先生留在清华,给钱先生做了一年的“工程力学”课的助教。在清华的老师中,郑先生与钱先生交往比较多。“我和他及他夫人都很熟悉,他常约我到他家里吃饭”,在他的家里,郑先生认识了吴晗、赵九章等大家。郑先生也碰到1947年回国探亲,在钱伟长先生家小住的钱学森先生。留校的这一年,郑先生补习了很多知识,自学库朗的微积分、旁听物理系王竹溪先生和外语系陈福田先生的课。

    6年多时间过去,到1955年初郑先生回到祖国时,钱伟长先生正任中科院数学所力学所的主任,郑先生“希望能够做力学研究工作”,就又投到钱伟长先生主持的力学室。

    “而知一切皆力之变”,对郑哲敏先生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因为他在大四那一年,改为从事力学方面的研究,而使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导师

    1949年前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很多中国科学大家先后在这里求学就读:赵忠尧、周培源、郭永怀、林家翘等。郑先生1948年到这里的时候,在机械系应用力学小组读硕士,一年以后,他成为钱学森先生的博士生。

    年长郑先生13岁的钱学森是1936年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1947年,钱学森回国省亲,将技术科学强国的思想带回祖国。他在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同一题目的讲演,郑哲敏先生就是在清华第一次听了钱先生的演讲。

    郑先生为什么在当时能够成为钱先生的学生,有多种原因,“首先我选过他开设的火箭的课程,其次,我当时的同屋是钱学森上海交大的同学、好朋友罗佩霖,罗每个周末都到钱先生家里去,罗对我非常了解,可能对钱先生说过我什么话,那就不知道了。”

    时代

    郑先生记得,钱先生回国后第一次来所便找我谈话,他说,你的研究方向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你们搞结构力学的人,应该研究结构动力学,应该研究抗震的问题,所以,有几年,我们就集中精力搞水坝抗震等,一直到60年代初期,这方面的研究被转到当时尚属中国科学院的哈尔滨工程力学所来做。

    对此,郑先生曾经在2005年,庆祝力学所成立50周年的一次讲话回忆:1956年1月钱学森给周总理写信提出发展我国火箭导弹技术的报告,不久又对力学所的工作做了再次调整,增加了高速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化学流体力学、运筹学和工程控制论,这就增加了力学所原来所没有的一些更加基础的、应用范围广阔和国家迫切需要的一些领域。

    后来,郑先生根据国家任务要求创建和发展爆炸力学,开拓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他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郑先生这个时代的科学家,在新中国的大工厂、大建筑、现代化产品、火箭、卫星、原子弹、氢弹等的设计与研制,急需成批的力学人才,并提出迫切的力学研究的理论和应用课题的背景下,学以致用,为新中国力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培养新中国自己的力学人才,为国家解决一批重大实际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 抽水机旁的水瓶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炎阳高照,人们纷纷躲避在可怕的酷暑之中。在办公室里,一名年轻的白领女性正在忙碌地工作着。她感受到了干渴的折磨,于是迈开疲惫的步伐朝向办公室角落的抽水机走去。瞧见抽水机旁边的水瓶,她发现瓶内只剩下一半的水。她暗...
  • 情况不同墨绿色的叶子在阳光下微微泛着光,微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声响。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大地上,仿佛把整个世界染成了一个温暖的绿色调。走在林间小道上的人们,感受着浓郁的氧气和芬芳的花香,心情不由得愉悦起来。然而,尽管情境相似,情况却...
  • 微笑的涵义微笑,这是一种人类最为常见的表情之一,同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然而,微笑的涵义却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温暖、友善、喜悦、感激、快乐的表达。微笑不仅仅是嘴角上扬,更是一种身心的积极状态的体现。微笑是一种充满正能量...
  • 诚信 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文化背景下,都是受到广泛推崇和良好评价的品质。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和约定,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
  • 请您也吻我一下好吗亲爱的读者,我今天要告诉你一个浪漫而甜蜜的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相互深爱着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样的纯粹和美好,像是一首动人的乐曲。他们相遇于一个寒冷的冬日,当时雪花飘飘,整个街道都铺满了洁白的雪。...
  • 为自己减刑在这个犯罪盛行的社会,突然发现自己身陷囹圄,成为了受罪之人,是怎样的一种窘境?但就在面对终身牢狱之际,有的人选择自暴自弃,但也有少部分人懂得反思,努力为自己减刑。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犯下一些错误和过错,而犯罪更是违背了社会伦理...
  • 你是不是付出了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与事,付出了许多的爱。或许你曾经为了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愿意付出一切;或许你曾经为了一段感情,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不论是用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我们都曾经为了爱付出了很多。但是...
  • 证明在这个世界上,证明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它可以改变命运,扭转乾坤,也可以让人们改变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小事还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都需要有证明来支持和证实。证明,顾名思义,就是用事实、证据或逻辑推理来确认某件事情的真...
  • 放慢脚步,聆听别人的心音如今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都陷入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倾听别人的心声。然而,正是在聆听他人时,我们才能从更深层次了解他们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因此,放慢脚步,聆听别人的心音变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有自...
  • 忘记仇恨人生中,我们都会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受到他人的伤害,或者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有时候,这些仇恨的情绪会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无法释怀,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仇恨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痛苦和困扰。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忘记...